·黃帝內經365· ·第三章 內藏外象· ·第三節 藏象構成體系·
七、五臟所合所榮所欲(103)
我們來看《素問·五臟生成篇》的一段論述: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 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 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 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臟之氣 也。 (《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1/5) (一)五臟所合所榮。 五臟所合,又叫五臟外合五體。五體指脈、皮、筋、骨、肉,是位于肢體部的五種組織器官,分別與在內的五臟相應合,所以叫五臟外合五體。所合的五臟與五體之間,屬性相同,并通過經絡內外相連。 五臟所榮,“榮”與“華”同義,即明潤,光華。五臟所榮的意思是五臟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在一定的體表部位會出現相應的色澤變化。五臟功能正常,相應部位的色澤表現為明潤、光澤,此為“榮于色”;反之,五臟功能失常,則相應部位的色澤表現為晦暗、澀滯,此為“不榮于色”。 1、“心合脈,其榮色也”: 心主血,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所以心在體合脈。其榮色的色,就是俗謂的“血色”,體表血色是心主血脈功能的外露。其榮色有“部于表”和“華于面”二義,部是分布的意思。心屬火,為陽中之太陽,陽氣主外,火性溫熱,所以心的功能健旺,則全身皮膚紅潤溫熱,這是“部于表”;火性炎上,所以表現在面部的色澤變化最為明顯,這是“華于面”。 2、肺合皮,其華在毛。 皮膚毛孔又稱氣門,也是體內外之氣交流的通路,從屬于肺主氣的功能,所以肺在體為皮。一說萬物之體其表必堅,堅者金之性,故皮應合于肺(金)。毛依賴于皮的滋養,所以其華在毛。肺功能正常,則皮膚致密,毫毛光澤。 3、肝合筋,其華在爪。 筋就是筋膜,是聯結關節、肌肉的組織,參與肢體運動功能。《素問·痿論》云:“肝主身之筋膜。”筋膜的收縮或弛張,有賴于肝血的滋養和肝氣的調節。一說肝屬木,木之性曲直而柔韌,筋之性合于木,故肝在體為筋。爪指指甲、趾甲,爪為筋之余,所以其華在爪。肝血充盈,則筋得所養,爪得所榮,表現為肢體靈活,運動強健,爪甲堅韌,紅潤光澤。 4、脾合肉,其華在唇。 脾在體合肉,與脾主肌肉四肢同理。一說脾屬土,人之肌肉猶如地之體,故脾合肉。肌肉是否豐滿發達,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物質決定。脾開竅于口,口唇的色澤,可以反映全身氣血的盛衰,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所以脾之華在唇。 5、腎主骨,其華在發。腎藏精生髓,而骨藏髓,故腎在體合骨,骨的生長發育,依賴于腎中精氣的充盈。發為精血之余,故其華在發。中老年以后,頭發開始花白,主要是精血逐漸虛衰的緣故。 原文中“心……,其主腎也”的句型,可以從五行相克理解。這里的“主”是“受……制約”的意思。心屬火,腎屬水,所以心火受到腎水的制約。五臟各有其“主”,則肺金受心火的制約,肝木受肺金的制約,脾土受肝木的制約,腎水受脾土的制約。 (二)五味所合五臟之氣。 飲食五味為五行所化,分別與五臟之氣相合。 苦味為火氣所化,故苦與心氣相合。 辛味為金氣所化,故辛與肺氣相合。 酸味為木氣所化,故酸與肝氣相合。 甘味為土氣所化,故甘與脾氣相合。 咸味為水氣所化,故咸與腎氣相合。 這就是五味所合五臟之氣,叫做“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又叫“五臟所欲”或“五臟所宜”。“欲”字在這里有親附、親和之義。 另外,《素問·宣明五氣篇》論“五味所入”云:“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意思是飲食水谷精脾胃消化后,五味首先各歸其所合的臟腑,則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腎,甘味先入脾。這是五臟所欲的又一種表述。 這一段經文提到五味過食的問題,稱為“五味所傷”,也是《內經》病因學“生病起于過用”的表現之一。咸從水化,水克火,所以多食咸,則屬心火的脈與色出現變化。苦從火化,火克金,故多食苦則屬肺金的皮毛出現病變。辛從金化,金克木,故多食辛則屬肝木的筋爪出現病變。酸從木化,木克土,故多食酸則屬脾土的肌肉口唇出現病變。甘從土化,土克水,故多食甘則屬腎水的骨出現病變。所以《靈樞·五味》有心病禁咸,肺病禁苦,肝病禁辛,脾病禁酸,腎病禁甘之說。“胝【月芻】唇揭”:胝(zhī一聲),皮肉變厚,如胼胝等;【月芻】(chú二聲),皺縮;揭,掀起。 (三)五味與五嗅。 五味酸苦甘辛咸,是由口舌感覺的“滋味”。還有一類“味”,就是由鼻嗅知的“氣味”,即臊、焦、香、腥、腐,稱為“五臭”(臭音義同嗅)。與五味一樣,五臭也是五臟“所欲”的一類氣味。按《素問·金匱真言論》之旨,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腎“其臭腐”。 對這五類氣味,我們并不陌生。臊是二便之類臭味,能為草木吸收,助益生長,故臊屬于肝(木)。焦是物體加熱或燃燒被碳化時發出的氣味,故焦屬于心(火)。香字從黍從甘,是五谷熱食散發的氣味,故香屬于脾(土)。腥從肉從星,夜空繁星至晝方隱,有彌漫而恒久之義,如魚肉之腥味,金屬之腥味,所以腥是能夠在空氣中停留很久,不易揮發的氣味,故腥屬于肺(金)。腐是物質發生質變時發出的氣味,腎藏精,為生生之本,故腐屬于腎(水)。 五味五臭之于人體,從治療學的角度出發,應該從出與入兩個方面進行考察。 正常情況下,人的口鼻或肌膚沒有異味。嬰孩或兒童,脾胃未傷,還可以聞到淡淡的香味。如果口鼻或肌膚發出某一種比較濃烈的異味,高明的醫生可以根據五行生克之理推測五臟病變。這是五味五臭之“出”,具有診斷意義。 五味五臭之“入”,則體現在食療和藥療上。藥食各有偏性,這種偏性主要體現在藥食的五味五臭。以藥食的偏性,糾正五臟陰陽的偏盛偏衰,這是《內經》治療的大原則。如中藥魚腥草,腥味濃烈,臨床常用于治療肺癰(肺其嗅腥)。按現代藥理研究,魚腥草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所提取的非揮發物還有抗病毒作用。用“五臟所欲五臭”的原理治療疾病,有極大的研究空間。民間許多有奇效的單方秘方,多與五臭有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