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到一位朋友的留言,說是自己平時肚子就脹氣,躺在床上都起不來。 具體表現為,小腹脹痛3個月,尤其走路越多越脹,下墜感,凸起如受孕狀。氣短似喘,手足時涼,大便黏溏,納可,不乏力。舌淡胖潤。 分析一下,小腹下墜,便溏,尤其走路越多越脹,這顯然是中氣下陷所導致的腹脹。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氣下陷所導致的平時走路都腹脹,該怎么辦。 ![]() 中氣下陷導致的平時走路都腹脹要如何調理? 中氣下陷,簡稱下陷。多指脾氣虛以致組織弛緩不收、臟器松弛導致脫垂一類病證。 這類腹脹,通常在吃完飯或者走路的時候會特別明顯,腹部有下墜感,平臥稍舒,伴氣短懶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象細弱。 對于中氣下陷所導致的腹脹,應遵循補中益氣來進行調理。 1、補中益氣湯加減調理 補中益氣湯加減為補益劑,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多用于脾虛氣陷所導致的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 此外,除了中氣下陷所導致的腹脹,以下幾類人群也比較適合使用本方 1、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需要注意的是,本方有升陽之效,所以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不適合使用。 中氣下陷除了平時走路都腹脹,還有什么表現 中氣下陷只會導致腹脹嗎?當然不是,除了腹脹,中氣下陷還有以下4種常見的表現。 1、言語氣短,動則氣墜,深吸氣方快。 2、頭暈目眩,舌淡苔白。 3、容易吃得少、腹瀉拉肚子、消化不良。 4、抵抗力差,容易發熱、自汗,鼻塞,還會有氣短與記憶力減退。 5、臟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肛門重墜等 以上5種,就是中氣下陷最常見的表現,如果中了2條以上,那就要注意了。 ![]() 我們再來看一看,除了中氣下陷,還有哪些原因也會引起走路腹脹 在中醫看來,引起腹脹的原因除了中氣下陷,還有4個。 1、肝氣郁滯:表現為脘悶腹脹、厭食嘔惡、噯腐吞酸。舌苔厚膩 2、氣血瘀滯:表現為術后腹脹,食少納呆,口淡乏味,或伴惡心噯氣,大便量少,舌苔白膩。 3、腸胃積熱:表現為大便秘結,或大便不暢,腹部脹滿,舌苔黃膩。 4、肝氣犯胃:表現為行經前后或經期出現腹脹,脹連兩脅,胸悶噯氣,食少納呆,舌苔薄膩 ![]() 寫在最后 平時走路都腹脹的厲害,這是中氣下陷了。 上邊我提了中氣下陷導致走路都腹脹的調理思路和中氣下陷的5種表現,還有其他4種腹脹的原因。 但是大家要牢記一件事,中醫講的一直都是辨證施治,也就是要先辨證,再調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