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試不中”似乎是唐朝很多詩人的代名詞。 例如寫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曹松,一直到了71歲的時候才考中進士;還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陳子昂,也是因為多次落榜,才會“摔琴”博關注。 對于古代讀書人來說,或是為了改變窮苦的命運,或是為了一展抱負,科舉考試無疑是他們最佳的出路。 可是在“五十少進士”的唐朝,科舉考試宛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尤其是晚唐科舉考試舞弊成風,令很多真正有才華卻屢試不中的詩人憤憤不已。 下快報 新用戶必領6.2元 著名詩人高蟾便是其一。 他出生貧寒,卻天資聰穎,才華過人。 更加難得的是他為人光明坦蕩,頗有氣節,曾經有人見他窮苦,提出以“千金”資助他。 他卻以“無功不受祿”斷然拒絕了,如此高風亮節,令人佩服。 只是即使他才華橫溢,品德高尚,受人敬仰,卻在科舉一途上屢遭挫折。 當他再一次落榜后,途徑金陵,寫下一首詩,最后7字,連納蘭容若也愛不釋手。 這首詩名為《金陵晚望》,全文如下: 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金陵是六朝古都,曾經是何等地繁華,可到了唐朝,早已不復當年的榮光。 晚唐風雨飄搖,江山岌岌可危,很多詩人在這樣的背景下,都有不免生出家國興亡之悲。 尤其是在這曾經繁華一時如今卻一片蕭瑟的古城中,心中的感慨就更深了。 詩歌前兩句通過對秋天衰敗之景的描寫,展現了故都的盛衰無常,隱含了唐朝危機四伏,無可挽回的衰敗氣象。 金陵城在漂浮的白云中、凄冷的秋色中等待著落日的來臨。 浮云歸于暮山,代表著一日的結束;落日浮于秋聲,也是一年的殘敗之景,無論哪種都是極其荒涼的景象。 而這首詩中卻同時出現,可見詩人眼中所見是何等的凄涼。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眼中所見的凄涼之景,又何嘗不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呢? 他屢試不第,對于唐朝日薄西山的頹勢,也是無能無力,他很苦惱,卻又無可奈何。 于是最后便發出了“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在他看來,這世上有無數擅長丹青的高手,卻無法將他此時的傷心畫出來。 他的傷心一共有三層:一是屢次名落孫山的抑郁苦悶;二是殘秋薄暮的傷感;三是對于王朝搖搖欲墜的無可奈何。 這樣三重疊加的“傷心”,縱是技藝高超的丹青手恐怕也無法描摹。 尤其最后一句“一片傷心畫不成”,是痛苦無奈的吶喊,說出了很多人心中的痛,引起千古共鳴。 后來的元好問在《懷州子城晚望少室》曾直接引用這一句“十年舊隱拋何處?一片傷心畫不成”,表達的也是一種家國興亡的悲傷。 而到了清朝,納蘭容若在他的悼亡詞中也曾寫到“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無論是家國之情,還是男女之情,都是那樣的悲傷,令人不忍卒讀。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贊成高蟾的這個觀點,稍晚他一點的韋莊就提出了不同意見“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而韋莊的這首《金陵圖》最后還入選了《唐詩三百首》,清人宋顧樂在《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還曾言道:翻高蟾意,高唱而入,已得機得勢。次句又接得玲瓏。末句一點,畫意已足,經營入妙。 其實很難說高蟾和韋莊這兩首詩哪首更高明,只是各抒己見罷了。 不知你更贊成哪種觀點呢? 作者:凱紫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