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被告誡要投入工作,努力奮斗,完成更多,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正是為了追求幸福生活,留學生要出國學習知識和技能,畢業生想找到體面的工作。那到底是什么幫助我們保持幸福感呢? 哈佛長達75年的研究,看看人們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或許會對你的生活有所啟示。 演講人羅伯特.瓦爾丁格教授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MGH)精神科醫師、精神分析治療師。在這個TED-X演講里,羅伯特聚焦于所有人都關心的“什么是美好人生?”這個問題,用兩個長達75年的縱向隨訪研究的成果,強調構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溫暖、和諧、親密的人際關系。 這項長達 75 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關系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對于關系,我們學到了三條。 NO.1 孤獨有害 社會聯結對我們有益,而孤獨卻有害。 事實證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圍人群聯結更緊密的人更幸福,他們身體更健康,也比聯結不甚緊密的人活得更長。 和不孤獨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更孤單的人覺得自己更不幸福,他們到中年時健康狀況退化得更快,他們的大腦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們的壽命更短。 令人遺憾的是,任何一個時刻,每 5 個美國人中就有超過 1 個人說自己孤獨。我們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獨。 NO.2 重要的不是朋友的數量 而是親密關系的質量 人生質量起決定作用的不是你擁有的朋友的數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穩定的親密關系中,而是你的親密關系的質量。 事實證明,充滿沖突而沒有感情的婚姻,對我們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離婚還糟,而生活在良好、溫暖的關系中是有保護作用的。 當我們追蹤研究對象到他們的 80 歲之后,我們希望回顧他們的中年生活,來看看是否能在那時預測誰會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誰不會。 當我們把所有有關他們 50 歲的信息都整合起來之后,發現能夠預測他們晚年生活的不是他們的中年膽固醇水平,而是他們對所在親密關系的滿意程度。 50 歲時對自己的親密關系最滿意的人,80 歲時最健康,而良好、親密的關系似乎能緩沖我們在衰老過程中遇到的坎坷。 生活得最幸福的伴侶,無論男女,在 80 歲之后都說,當他們感到更多軀體疼痛時,他們的心情依然快樂;而那些處于不幸關系中的人,當他們感受到更多軀體疼痛時,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放大了。 NO.3 良好的關系不僅能保護身體 也能保護大腦 良好的關系不僅保護我們的身體,也能保護我們的大腦。 研究表明,在 80 歲之后依然處在對另一個人的安全依戀關系中,是有保護性的,他們保持清晰記憶力的時間更長;感到自己在關系中真的無法依賴另一個人的人群,他們將更早出現記憶力衰退的情況。 那些良好的關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順。一些 80-89 歲老年夫婦,他們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們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難時刻依賴另一個人時,他們根本就不會記得那些爭吵了。 所以我們學到的是,良好、親密的關系有利于我們的健康和完好狀態。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師的忠告。 為什么明白這個道理這么難? 就拿巨大的財富來說,我們知道,一旦我們的基本物質需求被滿足了,財富就幫不上什么忙了。如果你從每年掙 7.5 萬美元提高到 7500 萬美元,我們知道你的健康和快樂基本不會發生變化。 至于聲望,媒體不斷地入侵和缺乏隱私使得多數名人顯著得不健康,這顯然不會讓人更快樂。至于拼命工作,有一條真理說,沒有人在臨死前覺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就好了。 為什么這些這么難理解,這么容易就被忽視了?因為我們是人啊,我們真正喜歡的是快速解決方案,一種我們能得到的、又能讓我們生活得好、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東西。 在我們的 75 年研究中擁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動尋找玩伴來替代工作伙伴的人。 正如調查中的年輕人一樣,我們的研究對象中很多人在一開始還是青年的時候,真的相信聲望、財富以及高成就是他們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須追求的。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 75 年間,我們的研究顯示:發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 那么你們呢?假如今年 25 歲,或者 40 歲,或者 60 歲,投入關系對你們來說是什么樣的? 可能性可能是無限的: 也許是簡單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時間來和人打交道; 或者通過一起做點什么新鮮事,比如散步或者約會; 或者聯系那個多年來不曾說過話的人來點亮一段死氣沉沉的關系…… 我想用馬克吐溫的另一句名言來結束,一百多年前,當他回顧自己的一生時,寫下了:“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爭吵、道歉、傷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 所以說,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關系上的,而這種理念是值得傳播的。 |
|
來自: adeline4557 >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