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是中國宋代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一篇說明。全文249字。王守仁/王陽明是我國宋明時期主觀唯心主義集大成者。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陽明學派。此本為王陽明行書《太極圖說》清末的一個填墨本。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該文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于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一于陰陽,陰陽統一于太極。文中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該文主張:“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在人群中,又特別突出圣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該文對后世影響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錄》、黃宗羲等所編《宋元學案》等盡皆收入。 卷三 《格物窮理 或問:“圣可學乎?”濂溪先生曰:“可。”“有要乎?”曰:“有。”請 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 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無欲則靜虛動直,北宋周敦頤易學道德命題。語出《通書·圣學》:“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意為沒有欲望之心方能做到虛靜,即使念頭萌動也不失正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同上)人心中虛靜則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心就通達,念頭正直就無私,無私就無所偏倚。“明、通、公、溥”這四者具備,就同圣人差不多了。 無欲故靜,北宋周敦頤易學道德命題。語出《太極圖說》:“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自注: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意為沒有個人私欲,才能寂然不動于心。此本于《老子》三十七章,“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周氏認為,圣賢之人應以中正仁義之道修養自己的品德,達到一種虛靜的境界,以此作為做人的最高標準,此說意在將易學倫理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