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宋時期哲學之一:周敦頤理學又稱道學,形成于北宋時期。廣義的理學,泛指以探討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以理為最高范疇的程朱理學。 理學的形成,一方面是北宋以后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另一方面又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 唐中期以后,一些名儒舉起批判佛教的旗幟,力圖全面恢復儒家的權威。韓愈在《原道》中提出儒家道統說,提出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軻的儒家道統。李翱提出" 復性說," 認為性善而情惡,只有消除情欲,才能恢復善性。這些思想,為理學的產生開了端緒。北宋以后,隨著佛教理論的日益衰落,形成了廣泛的新儒學運動。隨著儒學批判和融合佛、道思想的展開,到北宋中期,理學思潮逐漸形成,出現一批重要的理學家,并各自形成學派,理學家所討論的問題,同以前的哲學相比,是一些新的課題,有獨特的范疇和命題,從天地萬物之原到人倫日用之道,析理精微。他們從不同方面探討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如世界萬物的本原問題;人性的來源和心、性、情的關系問題;認識的來源和認識方法問題等,他們以孔、孟、儒家思想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學的思想資料,建立了新思想理論體系,提出了理學的基本范疇,如理氣、道器、太極、陰陽、形而上形而下、動靜、兩一、心性、性情、性命、善惡、理欲、人心道心、中和、體用及誠、敬、知行等等。他們自稱其道為" 圣人之道" ,其學為" 圣人之學"。 1.周敦頤的宇宙論周敦頤(公元1016年-1073 年),北宋哲學家,因長期在廬山濂溪書院講學,其學派被后人稱為" 濂學"。他的主要代表著作是《太極圖說》,朱熹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周敦頤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一系列的哲學范疇,都成為宋明理學共同探討的基本哲學范疇。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依據《易傳》、《中庸》和韓愈《原道》的唯心主義世界觀,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把陳摶的《無極圖》改變成為論證世界本體及其形成發展的圖式——《太極圖》,即改造成為儒者講宇宙論的圖式。周敦頤解釋說:" 無極而太極。太極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為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兩儀)五(五行)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太極圖說》) 周敦頤認為世界的本體是" 太極"。所謂" 天極而太極" ,并不是說太極之上還有一個無極,而是說太極無形無象,不可言說,不是真有一個" 極" ,所以叫做無極。周敦頤以此為前提,提出了他的宇宙形成論:自天生有,太極生陰陽,陰陽分立而形成天地,陰陽變化,結合而產生五行,二氣五行互相作用而化生萬物,變化無窮。同時,他說:" 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為分"。(《通書.理性命》)認為五行各殊其性,統一于陰陽,而陰陽的本原則是同一" 太極" ,所以萬物是統一的,而" 一" 為萬物所分有。 對于世界萬物運動的源泉,周敦頤認為:"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太極圖說》)周敦頤又在《通書》解釋說:"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周敦頤所說的"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 的" 神" ,就是" 太極"。在周敦頤看來," 神" (即" 太極")的動靜,是和物的動靜不同的。" 神" 的動靜,不是物質的機械的動靜,物質動只是動,靜只是靜,動中無靜,靜中無動。這就是所謂" 物則不通"。神是超動靜的,可是它是萬物運動的推動者,萬物之所以能運動,不是萬物自己的力量而是由于神的推動,所以他說" 神妙萬物" ,就是說,神使萬物發生變化。當然,周敦頤所說的" 神" ,即" 太極" ,不是宗教的神或上帝的概念,而是指精神性的本體。 2.周敦頤的人性說周敦頤繼承了《中庸》所謂"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的觀點,認為" 誠" 是一種神秘精神境界。他說:" 誠者圣人之本。'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誠之源也" (《通書.誠上》)。萬物所由開始的" 乾元" ,就是誠的本源。他又說:" 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靜無而動有,至正而明達也" (《通書.誠下》)。周敦頤把誠神秘化了,說它" 靜而無動有" ,當它靜的時候是無,它動的時候就是有。它又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根本。 周敦頤進一步認為,由于" 誠" 是由" 太極" 派生出的陽氣的體現,是" 純粹至善" 的,因而以誠為內容的人類本然之性也是善的。他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誠之源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通書.誠上》)人和萬物一樣,都從乾元獲得自己的本性,在它們發展的" 元(開始)" 、" 亨(發展)" 、"利(成熟)" 、" 貞(結束)" 各個階段和環節上," 誠" 都是貫徹始終的,周敦頤叫做" 立誠"。這種純粹至善的性的具體內容是" 德:愛曰仁,宜曰義,理曰禮,通早智,守曰信" (《通書.誠幾德》)。 周敦頤又進一步認為," 純粹至善" 的本然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誘惑,環境的影響,剛柔不能適得其" 中" ,而產生惡。他說"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太極圖說》)。人性有" 剛柔" 、" 善惡" 和" 中" 的分化。" 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他解釋說:" 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干固;(剛)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柔)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圣人之事也" (《通書.師》)。 因此,周敦頤同韓愈一樣,很強調師道,說:"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覺覺后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 就是說,通過教育和師友的幫助,人可以改過從善,達到中道。道德是可以教育而成的,圣人已經為人類確立了" 人極" 作為教育的目標。所謂" 人極"即人的標準,其要求是在人倫關系上以仁義中正為準則,在自我修養上則能" 主靜"。他說:"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周敦頤自己對主靜的解釋是:" 無欲故靜" (《太極圖說》自注)。他認為一切學習,即認識的最主要的關鍵,就是" 無欲"。他說:" 圣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為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 (《通書.圣學》)。他在《養心亭記》中說:" 養心不止于寡而存耳,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圣也"。在他看來,無欲誠心,是人們認識修養的最高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