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鑒賞講堂之青銅器26 丁孟,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組組長,碩士生導師,中國錢幣學會理事,中國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會員,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 除青銅鐘、青銅鐃和青銅镈外,古代的青銅樂器還有青銅鉦、青銅鈴、青銅鐸、青銅句鑃、青銅錞于和銅鼓。下面我們就分別介紹一下。 青銅鉦:古代行軍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又名“丁寧”。《國語·吳語》:“王乃秉枹,親就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韋昭注:“丁寧,謂鉦也?!逼潴w作合瓦形較狹長,下有執柄。鉦主要出現于南方地區。 青銅鈴:最早的青銅樂器。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了單翼鈴,《詩·載見》稱“和鈴央央”。鈴常掛在旗上、車上和犬馬身上。《廣韻》:“鈴,似鐘而小?!笨梢娾彽男螤钏歧姷w小,一般作平口或凹口,上有弓形鈕,體內有舌。樂器鈴二里頭出土的一件,平頂、敞口朝下,頂呈桃核狀,有兩橢圓孔,兩孔間有一橋形鈕,一側有扉棱。與之配套的有一管狀玉鈴舌。 青銅鐸:《說文》:“鐸,大鈴也?!钡珎魇雷糟憺殍I的形體并不大。鐸有柄有舌,持柄而振,舌撞鐸體發聲?!吨芏Y·夏官·大司馬》:“群司馬振鐸,車徒皆作。”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 青銅句鑃:一種手持的打擊樂器,其形狹長,使用時口朝上,手持鐸柄, 以槌敲擊。存世句鑃銘文中有“擇其吉金鑄句鑃,以享以孝”的內容,可知它是宴享和祭祀用的樂器,主要盛行于春秋時期的吳越地區。 青銅錞于:軍中樂器,《國語·晉語》:“戰以錞于、丁寧,敬其民也。”又《周禮·他官·鼓人》:“以金錞和鼓?!编嵭ⅲ骸板T,錞于也,圓如碓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所見實物形如圓筒,上大下小,與文獻記載一致。錞于頂上有鈕,且以虎鈕為多,主要流行于春秋至西漢時期的長江流域地區。 銅鼓:《周禮·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可知鼓常用于樂舞、宴會及戰爭中。商周時期鼓多木質。目前發現的銅鼓屬于商代,僅有兩面:一面流落日本;另一面是1977年在湖北崇陽新出土的。兩鼓的主要特征是橫置的兩面鼓,有四足或矩形足?,F在見到的大量銅鼓出于我國西南廣西、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鼓呈圓形,均為單面鼓,由鼓面、鼓胴、鼓腰、鼓足等部分構成,在鼓腰常附有環耳,鼓面常裝飾浮雕人和動物,鼓身和鼓面還飾有各種圖案的紋飾,主要盛行于戰國至漢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