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0 期 作者 / 1王潔 1王緩緩 1袁潤美 1王楨 2王興臣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生 2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編輯 / 劉剛 ⊙ 校對 / 錢秀華 升陽益胃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原方為黃芪二兩、半夏、人參、炙甘草各一兩,防風、白芍、羌活、獨活各五錢,橘皮四錢,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淋勿用)、柴胡、白術各三錢,黃連二錢。本方的辨證核心是脾胃虛弱,濕熱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內化郁熱,以補氣、燥濕為根本,使得全身氣機條暢,陽氣得升。方中重用黃芪為君藥,既能補中氣又能升清陽;配伍人參、白術、甘草補氣燥濕;羌活、獨活、防風、柴胡升陽除濕,尤以防風為遣方之核心,突出“風能勝濕”之性;茯苓、澤瀉以瀉濕熱而降陰濁,“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土氣得令,清氣上行”;半夏、陳皮燥濕理氣;少佐黃連以退陰火,并與生姜、獨活、羌活配伍,辛開苦降,使氣機和順,脾胃自暢;用芍藥斂陰調榮,更制約柴胡、防風、羌活、獨活之辛燥,即吳坤所言“蓋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厲,尤兵家之節制也”。全方健脾益氣以化清濁,升舉清陽以散郁熱。 王興臣教授謹守病機,精于辨證,宗異病同治之旨,師古方而不泥古方,在臨床上運用升陽益胃湯治療內科雜病屢見良效。筆者有幸跟師學習,受益頗多,現將王教授運用升陽益胃湯異病同治的幾則驗案介紹如下。 1 耳鳴案張某,男,44歲,2017年11月6日初診。主訴:雙耳耳鳴7月余?,F病史:患者7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耳堵悶感,雙耳耳鳴,伴聽力下降,靜止時加重,活動后減輕,無明顯乏力盜汗,無腰膝酸軟,納眠可,食生冷易腹瀉,舌尖紅,苔薄,脈沉細。辨證為少陽郁火。王興臣教授處方以升陽益胃湯加減。藥用:人參10g,黃芪15g,葛根6g,白術10g,羌活6g,獨活6g,防風6g,黃連3g,柴胡6g,白芍6g,半夏9g,陳皮9g,茯苓15g,澤瀉6g,石菖蒲6g,炙甘草6g。 14劑,水煎服。兩周后復診:患者服上方后癥狀明顯改善,雙耳堵悶較前減輕,情緒激動時易誘發,近幾日感冒流清涕、鼻塞、咽干,舌淡紅,苔白膩,脈滑。上方加射干6g,桔梗6g。14劑,水煎服。2017年12月4日三診:患者服上方后癥狀明顯減輕,囑上方繼服。1個月后隨訪,患者耳鳴已基本痊愈。 按: 《靈樞·口問》曰:“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聾,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边@里的上氣就是指中氣,即脾胃之氣。一方面,脾胃虧虛,升降失司,濕氣下流,腎水受伐,相火不安而離位,沿經上沖,乘于脾胃,擾于心神,脾胃被陰火所乘失于運化,不能將水谷精微上輸于清竅則九竅不通;另一方面,土濕木郁,因肝隨脾升,濕濁困脾,則肝氣不升,失于疏泄,郁而化熱,少陽火郁則耳竅不利。方中用四君子湯健脾除濕;配伍羌活、獨活、防風以祛風除濕;石葛蒲去上焦濕濁;配伍黃芪、葛根升舉清陽,濕氣去則清氣升,清氣升則九竅利;肝體陰用陽,柴胡配伍白芍,補肝體而助肝用,疏肝散火則耳竅利。 2 重癥肌無力案劉某,男,54歲,2018年2月19日初診。主訴:眼瞼下垂,吞咽困難1年余。現病史:患者1年前無明顯原因出現呼吸驟停,在當地醫院予無創呼吸機及藥物治療(具體不詳)后患者出現眼瞼下垂,口齒不清,吞咽困難,不能吃干飯,只能進流質、半流飲食,無飲水嗆咳,并伴左上肢無力,出院診斷“重癥肌無力”,給予甲強龍片10mg每日一次口服。1年來病情穩定,未再加重,為求進一步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質量,遂來就診??滔乱姡貉鄄€下垂,吞咽困難,左上肢無力,舌淡略暗,苔白,脈中取滑,沉取緊。王興臣教授辨證為濕邪中阻,處方以升陽益胃湯加減。藥用:人參10g,黃芪10g,清半夏10g,陳皮6g,炒白術15g,茯苓10g,桂枝10g,北防風10g,香白芷15g,柴胡20g,麥冬20g,炙甘草6g,生麥芽6g,炒枳殼10g。服14劑癥狀減輕,繼服20劑眼瞼開闔正常,無吞咽困難,左上肢無力較前減輕。1個月后隨訪,患者癥狀基本痊愈,一般情況良好。 按:患者主要臨床表現有眼瞼下垂、左上肢無力、吞咽困難、呼吸困難。主司眼瞼開合的肌肉屬脾,脾虛不能運化,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于濡養,升舉無力,漸致眼瞼下垂。《靈樞·根結》曰:“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余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比梭w經脈能夠靈活運動,宗筋約束關節,帶脈制約諸陰經陽經,陽明經與沖脈會于氣街,聯絡帶脈,沖脈藏血最盛,能灌滲諸陽,滋養諸陰,其氣血皆來源于陽明的運化。從脾胃來論治吞咽困難,因脾胃虧虛使陽氣不能上出,陰氣不能下降,氣機不暢,堵塞咽喉,則飲食不下。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用升陷湯治呼吸困難,脾乃因胃虛則大氣下陷,升舉無力,肺不能開闔,致呼吸困難。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用升陽益胃湯健脾胃,祛濕氣,升清陽而實四肢,以緩解重癥肌無力的癥狀。 3 腰痛案張某,女,65歲,2017年10月6日初診。主訴:腰痛4月余。現病史:患者4個月前因彎腰撿棉花出現腰痛,后癥狀加重,牽連左小腿亦出現疼痛,蹲起站立時癥狀加重,于當地醫院行腰椎CT示:3、4椎間盤突出??滔乱姡貉醇白笮⊥忍弁?,納眠可,二便調,善太息,舌淡體胖,尖紅,苔薄,脈沉滑,右寸關尤甚,見弦象。王興臣主任辨證為脾胃虧虛濕邪阻絡,處方以升陽益胃湯加減。藥用:黃芪10g,防風6g,茯苓10g,生曬參6g,柴胡6g,澤瀉6g,羌活6g,白芍9g,半夏10g,獨活6g,白術9g,黃連6g,姜黃6g,僵蠶10g,黃芩6g。服14劑腰痛及小腿疼痛減輕,繼服20劑,蹲起站立無障礙。2周后隨訪,患者腰腿痛明顯減輕,日?;顒訜o障礙。 按:腰痛成因有兩大因素,即風寒濕熱病邪以及與其相合的正虛之體,腰為腎之府,肝腎同系,乙癸同源,腎之精氣,源出于脾,濕邪又易于困脾,故腰痛常與腎、肝、脾等臟密切相關。其發病常以腎虛為本,感受外邪、跌仆挫閃為標。腎虛或為腎陽不足,或為陰精虧虛,腰府失養,屬虛;寒濕、濕熱、瘀血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屬實。風寒濕邪遷延不愈,正虛邪戀,日久必入絡,絡者主血,血傷則燥則瘀,津困為痰為飲,在病理上必有痰瘀相結,阻塞經絡,筋骨失榮,神機不展而生疼痛不已則成痼疾,故治療上要注重健脾化痰、行氣活血,以達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濕行,濕邪除則腰痛愈。從患者舌脈來看,中焦虧虛,濕氣內盛,故用升陽益胃湯加減,方中有四君子湯健脾祛濕,配伍羌活、獨活、澤瀉、防風、半夏驅除脾胃濕邪的同時亦可兼顧全身經絡之濕氣,黃芪、柴胡能升清陽而實四肢,姜黃、僵蠶行血中瘀滯,脾健胃和則濕祛絡通,營衛暢達,其病自止。 4 小結綜上論述,臨床對升陽益胃湯的應用非常廣泛。在不同疾病的不同階段,辨證符合升陽益胃湯證脾胃虛弱、濕邪困脾、升降失調的,都可應用本方加減治療。脾胃是全身升降之樞紐,脾升胃降。脾氣升則水谷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水谷精微及其糟粕得以下行。升陽益胃湯方藥配伍中正如開篇所述,升降并用,與脾胃之功能不謀而合。王興臣教授強調,是方乃以補脾和胃、升清降濁,利濕運脾為著。然臨證之時不可僅囿于原方之藥、原方之量,而應據證明辨,依法求變,或加減其藥,或加減其量,方為圓機活法。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中醫藥通報》2018年第6期第64-6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