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診入門書籍首推《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是李時珍的著作,為中醫四小經典之一。古人云學習脈診:“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可見學習脈診確有難度,但是初學者“心中了了”也很難做到。 書中列舉了二十七中脈,每種脈象都會有“體壯詩”“相類詩”附在文中,文字以“五言詩”和“七言詩”的方式描述,容易朗讀記憶,方便將相類似的脈象進行對比。 下面以浮脈舉例 【體狀詩】 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 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 【相類詩】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脈,來時雖盛去悠悠。 浮脈輕平似捻蔥,虛來遲大豁然空。 浮而柔細方為濡,散似楊花無定蹤。 【主病詩】 浮脈為陽表病居,遲風數熱緊寒拘。 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寸浮頭痛眩生風,或有風痰聚在胸。 關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初學者應該將二十七種脈象全部背誦下來,首先做到“心中了了”,并在臨床加以運用,多去體會,相信很快就會有所成。 再深層研究脈象可以參考《文魁脈學》 臨床上的脈象多以復合脈出現,即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脈象同時存在。如果單用《瀕湖脈學》對付臨床的病人,這是遠遠不夠的。不能認識到疾病的本質。 《文魁脈學》是趙邵琴老師主持編寫的,其父是清代太醫,脈法造詣頗深,有臨床常見的相兼脈象一百八十六種,旨在闡明多個相兼脈象所主病機及其治法,更貼合臨床實際運用。 書中強調脈診,應該分為“浮中按沉”四個層次,“浮取中取”主功能性病變,“重按、沉取”主器質性病變。突破了傳統脈診,浮脈主表,沉脈主里這種比較籠統的劃分方法。非常值得學習。 明代周慎齋所著的《醫家秘奧》 《醫家秘奧》將左右手脈的寸關尺,按五行相生的原理進行解釋,拓展了脈象變化的思路。左尺為腎水,生左關肝木,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下降溫養右尺命門,命門生右關脾土,脾土生右寸肺金,肺金又生左尺腎水,循環不息,頗有玩味。 如果有老師在臨床指導一二,脈學更容易掌握,各位同道加油吧,一起學習共同前進。 |
|
來自: 傳奇0r7ujqxchy > 《中醫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