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的故事婦孺皆知,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豬八戒”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公元203年,正當曹操和袁紹的兒子們在河北地區殺得不可開交時,一個男嬰在河南潁川(今屬河南許昌)的一個朱姓貧窮家庭出生了。父母給他取名叫士行,希望他干嘛嘛行,做啥啥成。 可惜,朱家太過貧寒,為了能有口飯吃,朱士行只能小小年紀就出家為僧。但他一直沒有受戒,也就是說他是一個編外和尚,沒有舉行正規的入寺儀式,頭頂上當然也就沒有那代表身份的戒疤。而在當時的中華大地上,受過戒的僧人都是來自天竺(今印度)的和尚。 朱士行的編外和尚一當就是40年。直到公元250年,朱士行才得到了轉正的機會。 這一年,魏國都城洛陽的佛教信徒們迎來了一位印度高僧。很快,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座戒壇在白馬寺建立起來。立志獻身佛學的朱士行首先登壇受戒,成為中國歷史上漢家沙門第一人,法號“八戒”。 早在受戒之前,朱八戒就已經致力于研讀佛教經典了。成為戒度僧后,他開始專心解讀《小品般若》,并且經常給信徒們講經解惑。幾年后,朱八戒陷入了一個莫大的苦惱:他對《小品般若》的解讀越深入,就越發現這部佛經有問題——不但有些詞句的意思模棱兩可,令人費解,而且經文中經常出現前言不搭后語的情況。 一心想攀登佛學高峰的朱八戒對此深以為憾。當他聽說西域有保存完整的梵文版的《大晶經》(《小品般若》是《大品經》的一種簡譯本)時,就下定決心要去西域為東方的廣大信徒求取真經。 公元260年,經過長時間充分準備的朱八戒懷著一腔熱血,獨自踏上了西行取經的漫漫長路。 一心向佛的朱八戒堅信,世上本沒有路,有人敢于走過,就有了路。憑著對佛祖的忠誠和從小磨煉成的韌勁,他穿越了沙漠和雪山,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西域的佛經圣地——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于闐城(今新疆于田)。 既然到了佛經圣地,取經大業應該已經接近成功了,但是朱八戒卻遇到了來自闐僧人的巨大阻礙。 原來,當時在于闐盛行的是小乘佛教,而朱八戒想要帶回的《大品經》是大乘佛教的經典,這正是信仰小乘佛教的于闐僧人眼中的異端。于是,于闐的僧人們開始對朱八戒圍追堵截,朱八戒只好采取“曲線取經”的方式,一方面表示自己要留在于闐研究佛經,一方面暗中為東傳《大品經》做準備。直到公元282年,《大品經》才在80歲的朱八戒的安排下,由他的弟子成功送到洛陽。那時,三國時代已經完結,歷史進入了大一統的晉王朝。 朱八戒傳到東土的《大品經》被翻譯之后,立刻風行京華,凡有心講習的都將之奉為圭臬。當時的中山國高僧派人到京城用絹布抄寫,取回中山國時,中山王和僧眾高舉幢幡,出城40里迎接,一時盛況空前,被傳為佳話。 完成取經大業后不久,心愿已了的朱八戒望著遙遠的東方,在幾千里外的西域病逝了。 朱八戒舍身求法,開創了西行取經的先河。在他的感召下,一百多年后,東晉高僧法顯開始了西上印度的艱苦征程;又過了二百多年,又一個取經人從長安踏上了去印度的漫漫長路,這個人就是大唐高僧玄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