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是位新晉銷售,最近業務跑得多,酒局自然也是不少。 不過鑒于“新手上路”,小林有好幾次喝了2瓶啤酒,一小杯白酒就開始頭暈,因為酒品一般,好幾次醉了亂說話。 這天和同事去談業務,他悄悄拿出一小瓶東西喝下,同事好奇問:“這是啥呀?”,“解酒藥!我花好幾百買的!這次不怕醉了。”沒想到這次,他才喝了一瓶就頭痛欲裂,沒一會就醉倒了。 網上售賣的“解酒藥”,真的有用嗎?據廣東省中醫院肝病專科主任池曉玲教授介紹,天下沒有真正意義的解酒藥,因為沒有藥物可以取代或者加快加強乙醇脫氫酶的產生,而藥是無法替代身體“消化”酒精的。如果解酒藥真的有效,小林也不至于喝了一瓶酒就醉倒了。 因此,網上所售賣的各種解酒藥就不要相信了,這些解酒藥壓根不能幫助人解酒,不過就是商家推銷產品的手段罷了。 “解酒藥”是怎么偷換概念的?為何有那么多人會購買解酒藥?這主要是因為被描述解酒藥華麗的言辭所誘惑了。接下來,小九給大家揭開解酒藥一些功效偷換概念的秘密。 “功效”一:加快酒精的代謝 大多數人認為之所以會醉,是因為大量酒精在體內,若能加快酒精的代謝就能解酒,這正是一些解酒藥所主打的功效。 其實,肝臟是酒精代謝的主要器官,而人攝入酒精后,肝臟中的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起著重要的解酒作用,乙醇脫氫酶主要把酒精轉化成有毒的乙醛,而乙醛脫氫酶主要把有毒的乙醛轉化為無毒的乙酸,乙酸能被人體迅速轉化為能量,最后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 值得一提的是,致使人醉酒或酒精中毒的元兇是乙醛,而不是酒精。尤其對于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的人來說,喝酒更容易出現臉紅、頭痛、醉酒的情況。目前很多解酒藥,也許能夠緩解飲酒后的頭痛,但無法增多乙醛脫氫酶,因而不能幫助解酒。 “功效”二:加速酒精的排泄 一般來說,酒精在胃腸道的吸收后,有90%的酒精會通過肝臟代謝,而僅有2~10%經呼吸道、尿液、汗腺以原形排出。 當體內的酒精、乙醛未完全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時,一旦提早攝入一些含有玉米須、茯苓等利尿成分就會使酒精大量堆積在腎臟中,從而加重腎臟的負擔。 “功效”三:保護肝臟 飲酒傷肝,人人皆知。而大部分解酒藥就稱有保護肝臟的功效。目前并沒有發現真正的解酒保肝藥,在酒精的作用下,任何藥物都難以起到保護肝臟的功效。 還有哪些解酒的謠言?很多人高興的飲酒,醉酒后就想方設法的解酒,于是在人們的生活中流傳了許多解酒的謠言,比如一下2種謠言: 謠言1:喝蜂蜜水能解酒 事實證明蜂蜜確實能起到解酒的作用。 有關研究表明,蜂蜜中所含有的果糖成份是能夠加快酒精的代謝,不過得按照酒精與果糖1:1的比例飲用。這意味著,如果想靠被稀釋了幾十倍的蜂蜜水來解酒,那你需要喝的蜂蜜水比喝的酒要多好多好多杯,而不是一杯。杯水車薪。 謠言2:喝濃茶能解酒 每當有人醉酒時,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給醉酒人喝杯濃茶,能夠解酒。 別天真了,濃茶不能幫助人解酒。因為茶所含有的咖啡因等物質雖然具有緩解頭痛、提神的作用,但無法分解體內的乙醛。也就是說,喝了濃茶也改變不了乙醛繼續損害腎臟的事實。 想解酒,什么方法才真的有用?謠言止于智者,不要輕易相信就對了。那么,喝完酒后有什么方法真的能幫助人解酒呢?其實酒后真正意義上的解酒方法不過就是緩解醉酒后的癥狀,比如頭痛、發熱、頭暈等。因此這時候就可以多飲用溫水,這樣能夠加速酒精的排出,緩解醉酒癥狀。 雖說醉酒后沒有解酒藥,但不想讓自己那么容易醉,在喝酒時可以先“打預防針”,最好做到以下三點。 喝酒前吃點東西墊肚子。眾所周知,空腹喝酒最傷胃。而在喝酒前適當吃點東西不僅保護自己的胃還那么容易喝醉。因為當人攝入的食物再飲酒就會減少酒精對胃壁的刺激,延緩酒精的吸收,同時也攝入了酒精代謝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喝酒是一定要注意慢慢喝,切勿一口悶。因為喝酒太快會使血液中酒精濃度猛然升高,當人一激動就會容易出現 ' 喝多 ' 的癥狀,所以喝酒得慢慢喝。 還有一點要注意,混酒喝最容易讓人醉,因為每種酒的酒精度數都不一樣,一旦混酒喝就難以把控酒的酒精度數,以至于讓自己容易醉。 ![]() 綜上所述,喝酒切勿貪杯,醉酒沒有解酒藥,只會讓自己難受!最后,提醒大家,不要輕信市面上各種解酒藥,真的不起任何解酒作用。 說一說,你用過什么方法解酒?
|
|
來自: niexiangwu > 《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