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 一提到養生,一個既經濟,又實惠;既簡單,又百利而無一害的方法立刻受到大家的重視,特別是中老年的喜歡,那就是走路。 民間有句老話:“百練走為先。”有事沒事兒,出去走走,成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 走路的好處也確實有很多,可以活動筋骨,使瘀滯的脈絡暢通,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還能提高睡眠質量。 但走路就真的人人適合,就真的沒有害處嗎? 這里面恐怕有很多誤區。 01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飯后出去走走,是很多人雷打不動的習慣。民間簡稱“消食兒”。也有俗語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老李今年65歲,開朗熱情,笑聲爽朗,方圓十里內都可以聽聞他的笑聲。 為了保持身體健朗,老李每天吃完晚飯后,都會立刻拉著妻子到小區附近的公園里散步。 每當鄰里問他去哪兒,老李都會擺擺手,樂呵呵地說:“散步去!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但今年8月,健康的老李卻突然被送進了醫院。 飯后散步,不僅沒有促消化,還給老李的身體帶來了一系列的大麻煩。 醫生指出,吃完飯立即運動,不但會透支體能,還不利于消化。 這是因為飯后運動所消耗的能量,事實上在是透支進餐前的體能。 而此時運動,會使人體的大部分血液都流向四肢,從而減少胃腸道的血液供應量,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難道“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只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那倒不是。這句俗語的“飯后”,其實是指進食20-30分鐘以后,并非指的是馬上。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所謂“食飽不得急行”,飯后百步并不提倡飯后急行,而是緩行。 飯后緩緩活動,才能幫助胃腸蠕動,促進消化,這才是古人說的“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 另外,有部分人是不宜飯后百步的,如肝病患者,有冠心病的人等,盲目聽信“飯后百步走”,不僅活不到九十九,還很有可能減短壽命,百害而無一利! 02走路不宜過量 10年前,40歲的路女士患上了糖尿病。 因為聽說糖尿病人通過運動,是可以控制好血糖的,每天都要堅持走10公里來鍛煉。 期間,愛妻情深的丈夫也一直默默地陪妻子堅持鍛煉來“減糖”。 每天,他們都要關注測量自己的血糖和心肺功能,希望可以通過這種健康運動的方式,讓病情得到好轉之余,也能鍛煉自己的身體。 每天走10公里,夫妻倆風雨無阻地堅持了10年。 沒想到的是,10年后,他們的血糖和心肺功能沒出什么大問題,膝蓋先壞掉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夫妻倆經常感覺到關節會隱隱作痛,開始沒當回事,后來關節出現了腫脹,那種仿佛骨頭一下下被敲打的疼痛席卷全身,真痛起來的時候恨不得狠狠打自己膝蓋幾拳,好緩解那種無法言說的疼痛感。 這種關節傳來的疼痛反復發作,一直沒見好轉,發作的時候,甚至走路都走不了,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后來經過檢查才發現,夫妻倆的膝關節均嚴重變形。 而罪魁禍首就是他們堅持了10年的“好習慣”——每天走路10公里! 膝關節損傷,八九成與運動過度有關。 臨床上除了因年齡增大而發生骨關節退行性病變的患者以外,80%-90%都是運動過度造成的膝骨關節的損傷。 要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膝關節“零件”也跟著老化。 過度運動會給脆弱的膝關節造成負重,從而導致膝關節畸形,出現疼痛、發炎等癥狀。 不僅是老年人,年輕人走路步數過多,強度過大,也會增加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從而引起血糖升高、血壓升高、頭暈胸悶、肌肉軟弱等。 即使是年輕力壯的運動員,在專業的訓練下,往往也會落下嚴重的后遺癥。 至今,在社會上還流傳每天走一萬步的養生騙局。 在BBC《健身的真相》的紀錄片中,“日行一萬步,永保青春與健康?!钡睦碚摯嬖跇O大的問題。 這一切都源自于日本計步器商家的一場營銷騙局。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發明了第一臺計步器,第一次打出“一日一萬步”的口號。 據說當時的計步器廠家,做了個市場調研,統計了日本人每天行走的步數,得出平均每天行走的步數:3500-5000步。 計步器公司突發奇想,把平均值上限乘以二就能達到健身效果了。 于是,“一天一萬步”養生口號橫空出世。 為了驗證這一說法,BBC的工作人員通過分組實驗的數據發現。 每天一萬步,不僅耗時長,還被折磨的身心俱疲,結果卻做了一些低質量的運動。 難道就不能散步行走了嗎?其實不然,步行也是講究方法的。 對于老人來說,每天3000-5000步可達到運動效果。 03強度不易過大 小區的梁叔叔,今年60歲了,前不久剛退休。孩子在大城市工作,老伴在幾年前生病過世了,所以就他自己一個人生活。 為了打發時間,梁叔叔加入了一個老年爬山協會,想著既能交朋友又能鍛煉身體,一舉兩得。 每次我在小區遇到他,問他爬山累嗎?他都擺擺手說:這不是鍛煉身體嘛,累點算什么。 可是在一次結束爬山活動后,梁叔叔的膝蓋隱隱作痛,他一開始沒在意,以為是爬山后的正常反應。過了三天,膝蓋越來越痛,貼膏藥也沒有作用,梁叔叔只好去了醫院。 原來爬山,不但沒有起到鍛煉的作用,還讓梁叔叔的膝蓋受到了嚴重磨損。 醫生指出,梁叔叔是因為長時間暴走,不間斷地摩擦軟骨,容易引起炎癥出現水腫。 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半月板最容易受傷,不要為了達到鍛煉效果,刻意加大難度。 ![]() 何況,我們的骨關節也是有使用年限的,無論身體條件多么好,骨關節都存在老化和功能退變的問題。 生命是在于勤運動是沒錯,但是關節是在于省著用。 人到了一定年紀,爬山過于激烈,選擇風景好的,沒有車輛的,平坦的,安全的地方散散步,是個不錯的選擇。 04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走路 走路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張阿姨今年50多歲,平時愛好鍛煉身體的她,經常到附近公園散步,基本上每天2萬步打底。 但是因為張阿姨胃下垂,又經常飯后散步,飯后胃內食物充盈,再進行直立性活動,走路太多,加劇胃的振動,加重胃的負擔,引起或加重胃下垂。 對于散步行走,不少人不太適合,因此需更加注意。 01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飯后胃腸活動增加,胃腸部的血流增加,腦部的血流相應減少,加劇病情。 02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 飯后立刻散步會增加胃腸蠕動,吃進去的食物對胃壁產生刺激,不利于胃黏修復。 03低血糖、貧血患者: 飯后大量血液都供給胃部,散步時很容易造成腦部相對缺血,出現頭昏、目眩,甚至昏厥。 有事沒事出去走,很好,但是呢!要謹記這幾點。 行走不盲目,走路要適度,強度不宜大。 健康行走,不噪不急,方能一馬平川。 作者:清歡,家有兩寶的職場辣媽,清歡讀書會聯合創始人,前知名教育上市公司高管,家庭教育、情感專欄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