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與這些商品不同,棉花有兩個勞動力密集的生產階段,一個位于農田,另一個位于工廠。糖和煙草沒有在歐洲社會形成大規模的工業無產階級,棉花做到了;煙草沒有導致龐大的新型制造業企業的崛起,棉花做到了;靛藍的種植和制作過程沒有為歐洲制造商創造巨大的新市場,棉花做到了;美洲的水稻耕作沒有引起奴隸制和雇傭制的爆炸性增長,棉花做到了。” 棉花帝國 作者: [美]斯文·貝克特 出版社: 后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標題: 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原作名: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譯者: 徐軼杰 / 楊燕 出版年: 2019-4 頁數: 512 定價: 118.00元 裝幀: 精裝 叢書: 汗青堂 ISBN: 9787513923927 01 — 大師經典型作品,嚴肅的學術著作,正文369頁,注釋115頁。書中有詳盡的數據和案例,也給出一些實際的故事讓書更容易讀。 作者考證250年來棉花種植業和紡織業改變世界格局的歷史大勢和細節,也花一章的篇幅介紹古代的棉花種植與紡織的情況。 過去的250多年內,棉花的種植和紡織出現了巨大的規模化產業化,是英美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極大的沖擊了世界各地古老的棉花種植紡織業,相關的技術與組織形式也逐步擴散到了許多國家地區,導致世界格局的天翻地覆。許多國家借由棉花紡織業實現工業革命。 書中的重要信息與觀點有: 1:重商資本主義其實叫戰爭資本主義更合適,奴隸制、對原住民的剝削、帝國擴張、武裝貿易、眾多企業家對人民和土地主權的主張,是它的核心。 2:英國工人工資高,資本家為降低棉紡織品價格,不斷對機器設備做改進; 3:北美奴隸制棉花莊園是戰爭資本主義的重要環節,英國控制了當時的世界棉花貿易網絡,因此不斷從奴隸制棉花莊園中獲益; 4:英國的先進機器設備不斷向歐洲各國擴散; 5:埃及嘗試模仿英國的戰爭資本主義,在本國推廣紡織品工業,在工廠推行奴隸制工作,沒能長久; 6:古巴奴隸主們更愿意降低關稅傾銷糖和咖啡,因此巴西沒能用貿易保護主義實現工業化; 7:歐洲早期的棉紡織品工廠主要雇傭童工和女工; 8:利物浦的棉花交易中心,催生了棉花標準和棉花期貨。 9:歐洲棉花制造業的大規模擴張,摧毀了古代棉花制造業,給紡紗工、織工和農村種植者都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 10:棉花種植者把美洲原住民趕出了他們自己的土地,雇用了其中一些人在棉花種植園工作; 11:由于這種極其廉價且無投票權的勞動力的供應,日本棉花工業繼續迅速擴張; 12:但是到1963年,歐洲對棉花帝國的統治結束了; 13:目前美國和歐盟都在補貼棉花生產。 總體評價5星。 書的精裝版印刷有點小問題,看書時間長了之后手上容易沾上封面上的熒光粉。 有兩本相關的好書推薦閱讀: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可以看作這本書的續集和補充,詳細說近現代以來紡織業是各國完成工業革命的必由之路。《被掩蓋的原罪》則重點闡述美國實行奴隸制的70年間奴隸們承受的痛苦和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02 — 插播一條小廣告。不喜歡這條廣告的書友不要點擊,單純的點擊對我沒好處。 03 — 以下是書中一些內容的摘抄: 1:世界如此徹底而迅速地重建,只是因為新的生產組織方式、貿易方式和消費方式的出現才成為可能。奴隸制、對原住民的剝削、帝國擴張、武裝貿易、眾多企業家對人民和土地主權的主張,是它的核心。我把這個系統稱為“戰爭資本主義”(war capitalism). P6 2:然而,與這些商品不同,棉花有兩個勞動力密集的生產階段,一個位于農田,另一個位于工廠。糖和煙草沒有在歐洲社會形成大規模的工業無產階級,棉花做到了;煙草沒有導致龐大的新型制造業企業的崛起,棉花做到了;靛藍的種植和制作過程沒有為歐洲制造商創造巨大的新市場,棉花做到了;美洲的水稻耕作沒有引起奴隸制和雇傭制的爆炸性增長,棉花做到了。P8 3:全副武裝四處劫掠的資本家成為歐洲人主宰的新世界的標志,他們的堅船利炮、士兵商人、武裝私人民兵以及殖民者到處掠奪土地和勞動力,趕走競爭者。私有化武力是他們的核心能力之一。P40 4:戰爭資本主義依靠富裕且強大的歐洲人,將世界分為“內”和“外”兩個區域。“內”包括母國的法律體制和習俗,有著國家維持的秩序;與之相反,“外”則受到帝國支配,喪失大量土地,其原住民遭到屠戮,資源遭到掠奪,人民遭到奴役,而且大量土地被私人資本家占據,而遙遠的歐洲國家幾乎沒有進行有效監督。P41 5:1685年,英國對“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亞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絲綢制品”征收10%的稅。1690年,關稅增加了一倍。1701年,議會規定進口印花棉布為非法行為,只能進口白棉布到英國來進一步加工,這極大地推動了英國棉布印染業的發展。一項1721年的法令甚至禁止人們穿著用來自印度的白布染成的印花棉布的衣服。最終,售賣印度棉布完全成為非法行為。P49 6:歐洲商人——特別是英國商人——在英國政府的鼎力協助下,以獨特的方式擠進了全球棉花生產網絡——種植者和紡紗工之間,紡紗工和織工之間,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網絡。在棉花生產的新技術發明很久之前,他們事實上就已經重組了全球棉花產業和全球棉花網絡。這些網絡由私人資本和越來越充滿活力的國家所共同主宰。P54 7:由于勞工成本是影響抓住誘人的新機遇的主要阻礙,英國商人、發明家以及初露頭角的制造商——都是務實的人——都專注于如何在高勞動成本下提高生產率。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促成了棉花歷史上最重要的技術變革。第一個值得注意的發明是約翰·凱伊(John Kay)于1733年發明的飛梭。P64 8:到18世紀80年代,西印度群島和南美的奴隸出產了世界市場上銷售的絕大部分棉花,這種奴隸制和征服的爆炸性組合一路助推工業革命到1861年。P90 9:因此,對于工業革命來說至關重要的供給彈性,仰賴可靠地獲得遙遠的土地和外國勞動力的能力。對西方崛起有很多傳統解釋,例如技術革新、文化傾向,以及聚集在不列顛群島的偏遠角落的一小群棉布制造商所處的地理和氣候環境,相比這些因素,歐洲各國及其資本家重新安排全球經濟聯系的能力和依靠暴力攫奪土地和勞動力的能力,就算不是更重要,也至少同等重要。P91 10:當1791年的革命使得圣多明各不再成為棉花市場的競爭者之后,美國的棉花種植迎來了決定性的突破。圣多明各是歐洲最重要的棉花來源,革命使棉花價格上漲,也使得整個法國種植園主階層四散奔逃,他們中的一些逃到了古巴和其他島嶼,有很多來到了美國。P95 11:為了大規模擴大棉花生產,種植園主引入了成千上萬的奴隸。18世紀90年代,佐治亞州的奴隸數量幾近翻倍,達到了6萬人。在南卡羅來納,內陸棉花種植區的奴隸數量在1790年時是2.1萬人,20年后增長到7萬人,其中有15000名新近從非洲引進的奴隸。P96 12:以一種迂回的方式,美國的獨立已經成為歐洲棉花產業,特別是英國棉花產業的福音。英國屈服于一個世紀以來的廢奴主義者的壓力,在1834年廢除了其帝國內的奴隸制。一些美國革命者設想在自己的國家也這樣廢除奴隸制,卻只看到奴隸制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棉花種植區的發動機。P104 13:種植園主支配勞工的方式與英國商人和印度農耕者或安納托利亞的奧斯曼土地所有者之間的關系截然不同,他們可以更加嚴厲地鞭笞奴隸,因而發明了越來越殘酷的懲罰勞動力的方法。事實上,根據歷史學家愛德華·巴普蒂斯特(Edward Baptist)的說法,酷刑是美國種植者生產更多棉花的能力的根源。P107 14:戰爭資本主義可能通過強有力的決心把棉花工業帶入埃及,但其成果并沒有持續太久。到了19世紀50年代,埃及的棉花工業基本消失,農村遍布工廠廢墟。埃及從來沒能建立使其全面過渡到工業資本主義的體制框架;甚至像雇傭勞工這樣基本的制度也沒有建立起來。埃及棉花種植和棉花工廠對戰爭資本主義的依賴最終限制了國內市場的增長。此外,埃及最終無法保護國內市場。P151 15:巴西之所以未能實現工業化,是政治上有影響力的奴隸主所造成的特殊政治經濟條件的直接結果。這些強大的甘蔗和棉花種植者設想的巴西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是奴隸勞工生產的農產品的提供者,這個愿景與國內工業化項目背道而馳。P152 16:在19世紀上半葉,世界上許多擁有充滿活力的棉花產業的地區并沒有發展到機械化生產。所有這些情況都表明,各種各樣的因素必須聯合起來,才能使官僚和資本家進入這個工業創造財富的新世界。即使在巴利亞多利德的尤卡坦城,本來很有前途的棉花項目尤卡坦之光也在19世紀40年代末期終結了。P154 17:獲得女性勞動力對于早期的棉產品制造商來說至關重要。這也是歐洲大部分地區(后來還有日本)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區別。并不是說其他地方的女性并沒有從事紡織品生產——她們從事了——但是與非洲和亞洲不同,歐洲和北美的女性最終可能離開家庭進入工廠,這是紡織工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例如,在中國情況就大不相同了。P170 18:從18世紀80年代開始到1861年的棉花帝國實際上依靠兩種截然不同的勞動力形式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組織形式。大西洋西岸是充滿活力、不斷擴張和利潤豐厚的奴隸種植園,這是歐洲人自16世紀以來一直在建立的非常活躍的戰爭資本主義的最新產物。在歐洲本身以及在新英格蘭地區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區,也出現了一個更加新穎和更有活力的生產組織:工業資本主義,有著以受薪勞動力為基礎的紡紗和織造工廠,生產力十分強勁。P176 19:美國迅速上升到市場支配地位的原因很簡單。美國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能靈活地提供進入原棉生產的三大關鍵要素:勞動力、土地和信貸。P215 20:到1863年,甚至有裝滿棉花的船只從孟買駛向紐約。歐洲商人和制造商抱怨印度棉花質量差——不夠干凈,纖維更短,需要調整機器——但印度棉花防止了歐洲棉花工業的徹底崩潰。P226 21:從1860年到1865年,埃及的農民耕作者把棉花產量從5010萬磅增加到了2.507億磅,是原來產量的5倍,這是意義重大的永久性的經濟變化,因此埃及歷史學家將美國內戰列為該國19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棉花出口價值增長了14倍,算得上“一場經濟革命”。P226 22:歐洲一些棉產品制造商和商人甚至希望南方邦聯和北方聯邦永久分裂,以便在一個得到國際承認的邦聯中繼續由奴隸種植棉花。他們認為棉花帝國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依賴奴隸制。P228 23:很快,這些論著又從美國內戰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在內戰期間,在埃及巴西和印度以及美國南方的聯邦控制區,突然轉向嘗試由非奴隸的勞動力來種植棉花,畢竟代表了一個全球性的實驗:一個有著棉花但沒有奴隸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P235 24:隨著美國奴隸制的廢除,印度、埃及、美國南部、巴西以及(幾十年后的)西非和中亞的耕種者被吸引到新的勞動系統中,生產數量眾多而且越來越多的棉花。多虧了他們的辛苦且報酬很低的勞動,直到20世紀,棉花和棉花商品貿易在大西洋世界和亞洲“仍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一貿易”。P270 25:歐洲棉花制造業的大規模擴張以及全球大部分農村地區越來越轉向出口棉花種植,破壞了古代棉花制造業的穩定,并最終摧毀了古代棉花制造業,這給紡紗工、織工和農村種植者都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P285 26:這種不確定性可能大規模威脅到生命。1877年和19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棉花價格下跌,糧食價格上漲,許多棉花生產者無法獲得糧食,貝拉爾和巴西東北部數百萬農民遭遇了饑荒。P288 27:由于世界市場一體化,印度、巴西、墨西哥和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者經歷了一種新的不確定性,在放債人的壓迫下,他們采取了一個絕望而危險的步驟:起來反叛。在埃及,早在1865年,農業工人就在艾哈邁德·阿夏奇(Ahmed al-Shaqi)的領導下起義了。在印度,1875年5月和6月的德干暴亂是針對放債人和商人的——這些人象征著對農村的改造。P289 28:棉花種植者把美洲原住民趕出了他們自己的土地,盡管最終雇用了其中一些人在棉花種植園工作。在俄克拉荷馬州,和其他地方一樣,剝奪美國土著人民的權利和擴大棉花種植區是同時發生的——事實上,國家脅迫對棉花帝國的進一步擴張至關重要。P302 29:更多地方都出現了這種低工資競爭,而且這影響深遠。例如,到了20世紀20年代,來自捷克和俄國生產商的競爭被證明是對德國棉花產業的威脅。從長遠來看,棉花制造業成了一場“競相探底”的競賽。制造商試圖對這種壓力作出反應,求助于他們越來越強大的政府,使本國工業與全球競爭隔絕開來。德國的棉花工業依賴一個復雜的關稅制度,以滿足其棉花工業具體部門的具體需要。P331 30:支付給這些工人的低工資甚至還可以更低,因為棉紡廠可以吸引大量非常年輕和非常廉價的工人,這是美國工人階級全國整合程度較低的直接結果。1905年,南方棉紡廠23%的工人年齡在16歲以下,而北方各州只有6%。由于沒有國家標準,人們在南方的工作時間也更長,每周工作64小時,甚至75小時都不少見。P334 31:張謇是全球南方諸多思想家的一員,其他的還有中國的陳熾和薛福成,他們都試圖重新審視自己的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他們專注于恢復國內市場,抵消去工業化進程,引進西方技術,以及像利斯特、阿里、考克斯和安圖尼亞諾一樣,誘使國家支持工業化。P336 32:由于這種極其廉價且無投票權的勞動力的供應,日本棉花工業繼續迅速擴張。到1902年,國內生產基本上取代了進口。到1909年,日本紡紗廠已成為世界第五大原棉消費者。紡紗集中在大型工廠,而包括手搖織布機織造在內的織布則繼續在農村蓬勃發展。P342 33:埃及的故事向全球南方的資本所有者表明,他們需要建立一個支持其國內工業化項目的國家,在殖民主義條件下,這種國家是無法建立的。印度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能說明這點。表面上看來,印度享有棉花工業化成功的所有先決條件——市場、技術獲得、熟練勞動力、低工資和資本豐富的商人。甚至有一個強大的國家統治著印度。P344 34:與日本或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不同,中國對棉紡廠的投資很快就與國際投資結合,最終被國際投資所取代。外國資本如此不尋常地深人滲透的原因是中國國家的弱點:如前所述,甲午戰爭之后的1895年《馬關條約》明確允許外資在中國建立工廠。P350 35:但是到1963年,歐洲對棉花帝國的統治結束了。到20世紀60年代末,英國只能占全球棉布出口的2.8%,而在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英國一直占據著決定性的主導地位。英國紡紗廠曾經有60多萬工人在工作,現只剩下3萬人。以前的棉花城鎮崩潰了,好幾代靠紡紗和織布維持家庭生計的工人失業。P359 36:美國仍有2.5萬名高度資本化的棉農,大部分在亞利桑那州和得克薩斯州。他們種植的棉花在世界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因此他們必須獲得數額巨大的聯邦補貼才能繼續種植,這些補貼在某些年份相當于貝寧(巧合的是這是另一個重要的棉花種植國)的國內生產總值。P359 37:作為和解協議的一部分,美國政府現在每年花費1.473億美元支持巴西棉花經濟。歐盟也以類似的方式在西班牙和希臘生產自己的少部分棉花,補貼相當于世界棉花價格的160%到189%。因此,這些得到高度補貼的棉花被傾銷到世界市場,降低了非洲和其他地方競爭更激烈的棉花種植者的價格。P366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