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 白竹挺 Youcore 合伙人,1對1指導過500+人的知識體系搭建 編輯| 王睿雨、陳昭彤 本文由直播整理而來,有刪減。完整直播可戳此回看>> 當說到“體系化”和“碎片式”這兩個詞,大家會感到一種矛盾沖突感,因為體系就應該不碎片,碎片的東西它就應該不體系。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學習過程分為好幾個不同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利用體系化的方式,而在另一個階段,又用碎片化的方式,這樣就可以形成體系化碎片式的學習。 我們的學習分為四階段:輸入、內化、沉淀、輸出。碎片化在輸入的時候用,因為信息本身是碎片化的,時間也是碎片化的,所以輸入信息的時候,要碎片化。但有需要體系化的沉淀。因此碎片化的輸入,加上體系化的沉淀,你就可以實現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做體系化的學習。 怎么才能實現呢?其實今天要講的干貨內容綜合起來就是三個步驟,加后邊一個附錄,大家了解這個了,干貨內容也就掌握了。 步驟一:確定工作的應用目標三大步驟的第一個叫做確定工作的應用目標。定目標特別重要,沒有目標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陷入盲目學習和無邊界學習的狀態。盲目學習就是我啥都想學,學了以后串不到一塊去。無邊界學習就是我學習的范圍太廣了,哪怕是有一個大概的主線想法,但學的東西可能還是太泛了。其實目標本身并不在于對或者錯,浙大的鄭強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我不是因為愛高分子這個專業,所以我才去學習。是因為我在高分子這個專業上我付出了,所以我最后才愛它。 但如果我們定的目標如果是錯的,該怎么辦呢?其實沒關系,定目標的價值本身,就不在于目標是對還是錯。而是在于只要你有了目標,就有了一個明確的邊界和方向。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所有資源,所有時間,都集中到一個點上去打,這樣就更有可能讓自己在這個目標實現自己知識和能力的融會貫通,這才是目標真正的意義。因為你定了目標就有了導向,但是不定目標,就永遠連導向都沒有。目標雖然無所謂對錯,但一定還是要有一個目標。 步驟二:搭建知識體系我們的第一步是要定目標,第二步就是搭建知識體系。其實看這三步,定目標、搭建體系、填內容,無論是思維、學習還是表達,它們的流程都差不多。 我們在這里搭建的框架就叫做知識體系,我在附錄里會把這個知識體系搭建的方法完整地展示一遍。 步驟三:運用知識體系進行沉淀第三步就是要運用知識體系進行沉淀,我也會在后面附錄里講到。假設我們現在已經搭好知識體系了,已經有了知識體系了,也知道該怎么往里面去沉淀內容了。下一步,我們應該利用碎片化的學習,把知識內化為技能,這個靠的其實是應用和重復。 綜上所述,我們想要把知識體系最終應用起來,實現這個碎片化的學習和體系化的沉淀,核心在于一定要有一個優秀的知識體系,第二個就是要有碎片化重復的機會,在應用中重復了。所以經過重復和運用,才能真正地把知識體系落到實處。 實操附錄步驟一:構建能力樹就像剛才我提到的,搭建知識體系是要先有目標,再有框架。那么定目標和做框架的這兩個步驟結合起來,在知識體系這件事情上,就叫做能力樹。能力樹就是我們的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受四種不同層次因素的影響。這四種層次都是存在于我們人身上的,分別是技能、知識、能力和素質。 技能就是做一件事情對于工具的使用,比如說我對流程的使用,這是一種技能。假設你是一個公眾號運營,你的工作就是公眾號的文章排版。而知識就是信息,是記在你腦子里的這些東西。知識記在腦子里形成了心理表征,它就屬于你了。知識必須要記住,保存起來的知識是沒有用的。真正的知識,想要運用起來,首先一定要記住,必須要記在腦子里,否則是用不起來的。那么知識就是記在腦子里的信息。 步驟二:把能力樹變成知識體系目錄下一步就是從里面提煉出能力和素質。KAS模型,就是態度、能力和知識的模型,也是能力樹模型的一個簡化版。我們把態度擴展了一下,因為除了態度之外,還有好多其他的比較難改變的因素,同樣會影響做一件事情的效果和成敗。 能力是比較底層的元認知能力,我們在這里列的幾類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再加上表達能力,領導力,這些本質上其實都是屬于元認知能力。這樣的能力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會被反復地調用,應用的范圍特別廣。所以我們就把它提煉出來,作為通用能力。 拿公眾號排版的事舉例,公眾號排版需要的技能是掌握這套流程。需要的知識是掌握設計學,同時需要歸納、總結、分析、做決策、溝通等能力。還要受一些素質層面的影響,比如相貌,只要跟老板打交道,長得好看是占優勢的;智力就更加是一個硬條件基礎了。性格特征也是一樣,性格如果太脆弱敏感,在這個環境很難活下去。所以性格因素永遠都會對所有事有非常大的影響。 同樣,后天的意愿動機、優秀習慣、積極態度,對于做好一件事情也非常重要。好處就是它們可以后天養成,而不像前面那些,性格、智力、相貌那樣,很難改變的。 例 能力樹構建起來之后,下一步就是把它變成知識體系框架。有好多同學曾經問過我,是怎么樣三個月從傳統行業轉行到了互聯網公司成為互聯網運營總監? 其實就是按照這三步,先定好目標,然后做出我的能力樹,我當時幾乎把所知道的跟運營相關的東西都放進去了,而且每個部分都進行了研究。因為作為運營總監,我對具體操作層面的不需要知道太清楚,但是對怎么去安排管理和策劃這些工作是非常需要了解的。弄清楚之后,下一步就要落到我自己的知識體系里,去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填充內容。這里面哪一個有缺,哪一個還不會,我要去學習。學了三個月后就基本上能勝任了。 現在如圖所示是搭建好的最基本的知識體系結構。接下來就到了把能力樹變成知識體系目錄的實操了。在這里還有一個小技巧,左邊是我們看到的剛剛做好的運營的能力樹,右邊是對它做了一個拆分,把它拆成了可遷移和專業崗位兩個部分。 例 可遷移部分是無論我做哪一個崗位,在這個社會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都能用得著的東西。而專業崗位筆記本就是我當前處于這個角色,這個崗位上的時候,我所應該使用的這些東西。我把它放到專業崗位筆記本里。我們要從每一段經歷當中持續不斷地去提煉更多的屬于可遷移筆記本的部分,把它放進去,這樣才能夠提升自己的價值,同時讓我們在每一個領域都有一些沉淀和積累,也可以讓自己變成一個復合型的人才。 例 步驟三:沉淀技能知識能力素質例 最后一步就是要填內容了,填內容時肯定技能、知識、能力、素質,它們的方式是不太一樣的。我們主要以技能的這個沉淀方式作為舉例來看一下是如何做的。 例如制作商務PPT首先分為四步,做成一個框架圖。然后在這個框架圖上進一步細化,比如每一步里我都需要注意什么東西,需要一些什么樣的資料,需要什么樣的資源。整好之后在知識體系里面新建一個頁面,也就是要找一個存放位置。那對于商務PPT制作這件事而言,它在很多很多工作里都可以用得到。 在總體概述頁面把框架圖放進去,作為總覽。每一個頁面里面,又把所有這個頁面里的經驗、知識都放到里面去,包括流程步驟。這樣一個完整的技能型知識體系就做好了。接下來就得從這項工作里面去拆解出它都涉及到哪些知識。從剛才這個做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通用知識很顯然我還使用了Xmind的知識,房地產行業知識和財務的專業知識。所以我們把這兩塊專業知識提煉出來,加到知識體系相應的位置里。 接下來提煉能力和素質,比如我要做一個PPT,我得琢磨我要做給誰看,他到底希望從我的PPT里得到什么,這就需要換位思考的習慣。這就是屬于素質-習慣下面的內容。那么坦誠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是作為一個財務所應有的一種工作態度。這也是我需要提煉的一項核心素質。同樣,當我知道了領導想從PPT里看到什么的時候,我如何呈現呢?我的整個邏輯架構是什么樣的?我怎么說服他來認同我的觀點?這就需要思維能力。同時,我最后的文字表達和圖像表達,用到的是表達能力。從這里邊我們就可以總結出來,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很顯然在這件事里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我們把它提煉出來,放到可遷移筆記本里面。 目前這三個步驟就都走完了。今天的干貨內容就是最核心的碎片化學習加體系化沉淀的三大步驟,加上后邊這個附錄,如果大家要是有興趣的話,可以好好再回顧一下。 Q&A環節Q:林淼淼:關于新知學習,低層次是知道需要學,中層次是知道學什么,高層次是知道如何學。其中如何學是很重要的是理解力。那么面對新的情景如何去提升快速洞悉關鍵點的能力呢?怎么才能確保完全掌握核心關鍵點? @白竹挺:這其實就涉及到了我們說的學習的四大步驟當中的第二步:內化。內化的意思就是理解,把它跟已知的知識融合到一起。其實在認知心理學里有一個說法叫模式識別,意思就是任何一個信息,通過知覺進入到你的大腦之后,它會有一個模式識別的過程,去自動匹配這個信息跟什么東西比較類似,然后使用類似的腦區去處理,這是一個模式識別過程。 剛才說的這個只是低級認知,比如視覺、聽覺,這種低級認知叫模式識別。那高級認知,比如語意的理解,它其實也有一個非常類似模式識別的模式。在建構主義學習的原理當中,它就叫圖示。圖示就是你的一個架構,這個架構里面原來有知識,新的知識進來之后,你的大腦會通過你的知識架構和原有的知識,跟現在的這個知識進行對比。對比之后覺得它應該屬于哪一塊知識,它就會自動地去找到你大腦里邊的那個知識分支,然后拿已有的知識跟它去作對比,看它是不是有相關性。 這就是我們腦子的理解過程。這個過程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個關鍵點是你的邏輯歸納水平好不好。如果邏輯歸納水平不夠好,那就意味著你沒有辦法把它在你的知識體系架構里面找到那個對應位置上去。第二個就是在于腦子里面已有的知識到底夠不夠多,是不是能夠有助于你理解這個新知識。如果腦子里的先前經驗和知識實在是太匱乏不夠,在這方面完全沒有任何了解,那你一樣是理解不了的。 所以如果想要自己能夠快速洞悉關鍵點,能夠掌握核心,關鍵就在于兩點,第一,你的邏輯歸納能力必須要強。第二,你的先前知識一定要豐富。邏輯的思維,比如歸納和演繹是可以練習的。非邏輯的思維,比如說聯想、類比,這種類型的思維也是可以練習的。把思維能力練起來之后,對于理解力的提升非常有幫助。 另一方面呢,想要理解還得有更多知識,那就需要構建好知識體系,然后嘗試去積累更多的知識,這樣對于自己快速理解是有一定幫助的。有一個學習方法叫做費曼學習法,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路,無論你遇到任何一個新知識,哪怕是瞎理解,也要先給它一個自己的理解和定義。哪怕你理解的是錯的,也沒有關系。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習思路,其實在建構主義學習里,也是很看重這一點的。我們從小接受這種正確答案教育太多,會覺得老師講的就是正確的,我自己理解的可能是錯誤的。 其實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講,這個世界上沒有正確的東西,能夠被證偽的東西才叫科學。所以哪怕是一開始自己的理解是不對的,那建立一個初期的自我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要注重提升兩項基本因素,同時掌握一個技巧。兩項基本因素就是邏輯、歸納能力一定要強,同時自己的先前知識一定要多。那基本技巧就是哪怕自己先前知識不多,也可以強行先建立一個理解,然后在這個理解基礎上再去做深入的研究和迭代改進。 Q:李申珂:在過往的學習中我習慣了手寫筆記和梳理知識框架,但是最近學習內容量突增。一邊視頻學習,一邊手寫筆記,效率總是不高,因為手寫比較慢。那這個時候有人推薦說,用線上思維導圖工具來代替手寫,這樣效率比較高,但是實踐下來就不如手寫二字加工記憶那么好。請問老師會怎么推薦記錄筆記的方式呢? @白竹挺:首先我陳述一下思維導圖和邏輯樹這兩個概念。現在在市面上有很多人都說,我們拿思維導圖來梳理框架。這是不對的,思維導圖指的是主題在中間,呈輻射狀、車輪狀地向外發散的那種圖。 而邏輯樹是另外一種形式:樹根在左邊,樹枝在右邊,從左向右不斷開枝散葉的一個樹形結構。思維導圖適合發散思考,邏輯樹適合收斂思考。研究表明思維導圖不適合結構性的思考和理解性的記憶,邏輯樹才是適合的方式。 接下來再說記筆記的方法,其實我還是推薦要用手寫加工知識的方法。哪怕當時的速度比較慢,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只要記憶效果好,實際上最終的速度會更快;如果一開始追求快,使用了記憶效果不好的方法,最后反而會導致總時間增加。我們經常在做事的時候說快即是慢,慢即是快,這是一個哲學原理。所以我仍然推薦要用手寫加工知識這種方法,這個記憶效果的確非常好。 Q:ASUS梁紅建:日常實用的知識可以包含在知識體系里面,但是還有日常不一定用得到,但是各種崗位資格考試所用得到的知識,比如考崗位資格證。這兩者之間怎么平衡呢?我平時用的實用知識印象深刻,但是崗位資格證知識容易遺忘。 @白竹挺:雖然我不建議大家去考一個用不著的崗位資格證,但是這也是個社會現實,有的時候我們要考的資格證,需要學習的那些知識可能真的是用不著的,但是我們要想往上升職,還非考不可,這沒辦法。 所以在知識體系里,我們除了以應用為基礎的流程化的知識體系以外,還有學科類的知識體系,學科的知識體系其實就跟課本的編排長得很類似,基本上就真的是以考試為目的的時候才需要用。 這里也有一些小技巧可以教給大家,就是記憶的基本原理。我們在市面上目前流行的記憶原理,基本上就只有三大類:第一大類叫深加工記憶,就是理解記憶。對于一個知識,我要理解它,我要非常深刻地認識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就用這種方式來提升記憶。 第二大類是多遍重復記憶。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就是說這個知識我現在忘記了,明天再看一遍又觸發記憶了。那經過多遍重復之后,它就更容易形成心理表征。這個屬于多遍重復的原理。 第三大類叫關聯記憶。關聯記憶比如說記憶宮殿,假想我有一個房子,這個房子里面有小熊、有椅子、有桌子,有各種各樣的物件。我把它跟我要記憶的東西用口訣聯系起來,然后利用這個房子圖像化的東西和這些口訣,來幫助我進行記憶。 所以其實整個記憶原理就是這三大類,我們想要把這個東西記住,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這三個記憶原理同時使用,只要構建好一個學科類的知識體系,比如說有一門考試,我把這個課本的目錄放到知識體系那一層級,在頁面里梳理考試所要用的知識點,放在這個頁面的左邊,然后把錯題放在右邊。把知識點和錯題對應起來,從此之后每次只要遇到錯題,就去把這個錯題拿出來梳理到它相對應的知識點那個頁面里。這樣其實就可以非常自然地實現深加工記憶、多遍重復以及關聯記憶。 如果要考試,我的整個頁面右側全部是錯題集,復習起來也很容易,只要把筆記打開,看自己的錯題就可以了。看看錯題還有沒有不會的,對于二次錯題再做重點的復習,這樣錯題越來越少,會的越來越多,分數就越來越高。是不是很簡單呢? 只要我們建構知識體系,就一定可以同時把這三大記憶原理全部都應用上去,這個記憶效果應該說是人腦所能達到的極限水平了,基本是我們智力的上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