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總結過書法練成的三個基本步驟,應網友建議,深度不夠,于是連夜總結20條用筆之法,涵蓋書法行筆、運筆理論技巧,有不全的,望提議加以補充。 1、中鋒在書法創作過程中,將筆的中鋒保持在字畫中間,謂之“中鋒”,為使點畫圓滿,歷來書法家多主張“筆筆中鋒”。因筆鋒在點畫中運行時,墨水順筆尖流注而下,均勻滲開,達于四面,點畫亦就沒有上重下輕、上輕下重、左重右輕、左輕右重等缺點。故中鋒乃書法之根本筆法。 2、偏鋒運筆時將筆鋒尖偏在字點畫之一面,故寫出的點畫一邊光、一邊毛,一般書家以偏鋒為書法之弊。但是偏鋒也是筆法之一,在于成功運用,例如蘇軾、黃庭堅多用偏鋒。 3、藏鋒指起筆時筆鋒蓄藏在點畫中間而不外露,是一種追求線條渾厚圓潤的筆法。清宋曹《書法約言·總論》云: '有藏鋒有露鋒,藏鋒以包其氣,露鋒以縱其神?!?/p> 4、露鋒是指發筆時直接順勢落筆,筆鋒顯露在外,這是一種強調筆勢、筆姿的筆法。凡露鋒的用筆,發筆時不必于紙上作逆入,可尖鋒側入,順勢落筆,但也須尖銳飽滿,不可虛尖怯露,怯露則會產生浮薄之弊。 5、過筆即“走筆”,筆鋒從此至彼,直行而過?!斑^筆”是寫主筆的行筆動作,要求疾速有力,流暢自如。 6、暗過即“輕過”,就是在筆畫轉角處,鋒尖略微向左顧再折而向右,轉而下行,輕過,是為使右邊轉角圓勁無棱角痕跡,順帶下豎筆有力,而不露肩,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說: '鉤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過。” 7、轉筆寫字筆畫轉角屈折之處,亦稱“圍轉”。作書時左右圓轉運行,在點畫中行動時,是一線連續,又略帶停頓傾向。轉筆采用手腕發力時,稱為“轉鋒”,因為轉鋒通常多以腕運,故動作較緩慢;當采用手指發力時,即指運使鋒轉,稱為“絞鋒”,動作較急激,筆毫如絞。 8、折筆筆鋒才落,便做反向運動,直接轉向藏鋒,而不是斜向藏鋒,是與“轉”相對的筆法。方筆多用之,即作橫畫時,筆欲左先右,往右回左,斷然改變方向,故易顯露棱角,作豎畫時亦然。 9、搶筆即運筆至筆畫盡處、提筆離紙時的“回力”動作。筆鋒不落紙,凌空作折勢,謂之“搶筆”。如抽鞭作響,迅疾有力,與“折筆”類似。楷書多用折筆,行草書多用搶筆。 10、頓筆即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筆的動作,其按力程度大于蹲筆與駐筆,所謂“力透紙背者為頓”。作書時常用頓筆,也是毛筆入門的基礎技巧,一般橫畫或豎畫起筆時經常作頓筆,以彰顯筆毫的厚重與力度。 11、蹲筆也是垂直方向用筆的動作。和頓筆相似,但按下用力程度較頓筆輕。 12、駐筆類似于頓筆和駐筆,按筆力小于頓、蹲,力到紙即可。一般用于勒畫的起止處,或平捺的曲處。 13、挫筆頓筆后略提,略微轉動筆鋒,稍離頓筆之處叫做”挫筆”,一般用于筆畫轉折之處。實指運筆時突然停止,以改變方向的動作,一般至轉角處時,先頓,然后把筆略提,使筆鋒轉動,從而變換方向。挫鋒要有分寸,過分則脫節,不及則氣促。 14、提筆與“按”相對的筆法,即在垂直方向上向上用筆的動作,頓以后必須提,蹲、駐后亦須提,先有落筆,后有提筆。 15、按筆與“提”相對稱的筆法,即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筆的動作。清劉熙載《藝概》云, '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于起筆處,辨提尤當于止筆處。“又云, '書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p> 16、疾澀疾,即疾勢,行筆迅速、流暢。然而疾非一味簡單快速,仍需起伏行筆。澀,指澀勢,是使行筆毫行墨要留得住,又非停滯不前,須緊而快地向前推進。 17、淹留即行筆過程中充分利用澀勢,不要圖快,要澀而不滯,使筆毫逐步頓挫,讓線條留得住。 18、接筆運筆之法,即筆畫相接處寫法,用于同一字的左右或上下結構。 19、搭鋒不同于接筆,是字的第一筆點畫起筆的筆鋒,承上一字最后一筆的筆鋒寫法。 20、絲牽亦稱“牽絲”“引帶”“游絲”。即筆勢往來牽帶之纖細痕跡,見于先后點畫之間者,作行草書常用。 |
|
來自: mengk4fz0yyf5h >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