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距屈原的時代已過去1500多年,時代已經大變,但讀者可以聯想到還有一點共同處,就是都是愛國者,因此陸游才深情地寫了這首詩。由屈原到杜甫到陸游,偉大的愛國精神一脈相承。陸游60歲時寫的一首《書憤》很有名: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年青時不懂世路艱難,北望中原意氣滿懷,準備馳騁疆場干一番大事業。他曾經歷南宋主戰派建造高大戰船在瓜州渡口抵御金主完顏亮南侵,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他自己也有過從戎南鄭身騎戰馬親臨大散關前線的經歷,使他頗感自豪。然而進軍中原終于沒能成為事實。南朝劉宋時期的大將檀道濟曾以保衛國家的“萬里長城”自比。詩人年輕時也曾以“塞上長城”自許,可是如今無情的歲月已使他兩鬢斑白,抱負落空,只有扼腕嘆息了。這時詩人又想起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為北伐中原耗盡畢生心血,“出師未捷身先死”(杜甫句),然而他寫的《出師表》卻流傳天下,千百年來很少有人能和他的功業相比。最后筆鋒陡然一轉,去頌揚赍志以沒的諸葛亮,引發讀者許多聯想,余韻無窮。
在南宋,有志之士很難有所作為,因而使得陸游常常產生厭倦情緒。他的有名的七律《臨安春雨初霽》就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春天來了,清晨雨霽,有姑娘沿街叫賣初開的杏花,這樣美好風情仍不能使詩人開心。無聊時就練習書法和品茶來消磨時光。晉朝詩人陸機有“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的詩句,陸游化用其意說,不用擔心京城的灰塵染黑干凈的衣服,清明節前就可趕回可親可愛的家中去了。陸游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和農民父老有著和諧親愛的關系和感情。他在一首詩中記述他到農村向窮苦百姓送藥治病的情形:“驢肩每帶藥囊行,村巷歡欣夾道迎。共說向來曾活我,生兒多以陸為名。”淳樸的農民為紀念陸游的活命之恩,很多人都用“陸”字給孩子命名。他在中年時期寫的《游山西村》也是寫他和農民間的美好感情: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趁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臘酒是農民自釀自用的酒,于臘月釀制,故名。豚就是豬。豐收年,農民有酒、有雞、有豬肉招待陸游。頷聯是人們都熟悉的名句,人們在遇到難題突然找到解決辦法時,常引用這聯詩句,那是引申其義而用之,其本意還是寫景。春社是于春天舉行的祭祀土神的節日,農民靠土地為生,所以這個節日很隆重,很熱鬧,他們也借此娛樂自己。農民世代一貫的簡樸生活和純真的感情使詩人留戀不已,很愿意在閑暇時間常去拜訪他們。
陸游是個多情和鐘情的人。他與第一個妻子唐琬婚后感情甚篤,因陸母不喜歡唐琬,終于將他們拆散。后來他們在沈園不期而遇,有詩互相贈答,其后不久唐琬就死去了。陸游到晚年還在寫詩懷念她: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這是一出愛情悲劇,發生在陸游身上,千載之下仍令我們為之嘆惋。
陸游于1210年逝世。臨終前仍作詩囑咐其兒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之一。有人稱他為“小李白”,有人將他的詩比作杜詩,稱之為“詩史”,都說明后人對他評價之高,熱愛之深。他的執著一貫的愛國情感,他的才氣豪健的藝術風格,在詩史上并不多見。愛國主義是一種永恒的情感。
到南宋后期出現過被稱為“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的一些詩人,他們是以“江西詩派”反對派的面目出現的。“永嘉四靈”(因其四個成員徐照〔字靈暉〕等名號中都有一個“靈”字而得名)詩格不高。“江湖派”中除劉克莊、戴復古比較有名,但其總體成就不大,和其前輩不能相比。
宋朝末年出現了一批愛國詩人,其中最突出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公元1236—1282年),字履善,自號文山。他先中狀元,后任宰相,所以有“狀元宰相”之稱。宋末大亂中,他義無反顧地起兵領導抗元斗爭,歷經險難,在1276年被俘。元將張弘范逼降,文天祥出示《過零丁洋》詩,其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張弘范知他不可逼,便把他解往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勸他給蒙古人做官,仍被他拒絕,囚禁三年后在柴市就義。他死后,人們在他衣帶里發現一張紙條,上寫:“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爾今爾后,庶幾無愧。”為民族大義,寧死不屈,果然其丹心光耀千載歷史。我們先讀他一首《真州驛》:
山川如識我,故舊更無人。
俯仰干戈跡,往來車馬塵。
英雄遺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涼夜向晨。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作者從儒家世界觀出發,認為天地間存在著一種磅礴的正氣,這正氣形成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地上的高山大川,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永恒的正氣的象征。人秉承這種浩然正氣才成為人。浩然正氣充塞宇宙,無所不在。當天下太平時,正氣表現為朝廷政局的和諧;一旦臨到危難,人們的高尚氣節就表現出來,并在歷史上永垂不朽。接著作者羅列出12位歷史上表現出浩然正氣、視死如歸、大節不虧的英雄人物進行歌頌。作者認為自己成為囚徒,可是居然什么疾病都染不上,就是因為具備這種浩然正氣,憑借巨大的精神力量活了下來。詩的最后,作者寫道: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文天祥對國家民族忠心耿耿,把榮辱生死看得像浮云一樣無所謂。但憂國憂民之心仍像天空一樣沒有終極!歷史上的賢哲(如孔、孟)已經遠隔,歷史上的英雄典型已成過去,但他們的思想和精神永在,在屋檐下展讀歷史,那種不朽的民族精神仍在照耀著自己,激勵自己去成就高尚完美的人格。
《正氣歌》在歷史上曾激勵過無數有志之士。《正氣歌》就成為極好的教材。文天祥的名字總是和“正氣”聯在一起。文天祥和《正氣歌》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汪元量是經歷宋朝滅亡的詩人之一。他原本是侍奉謝太后的琴師。宋亡后,他隨謝太后和幼主趙昺(“顯”的古字)一同被俘虜到大都。在大都期間他曾到獄中探視過文天祥。他的一些詩歌記敘了被俘北上的過程。我們試讀其中兩首:
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
宋代宮廷里把一夜分為六更,比民間多一更。報更的鼓點已報六更過盡,庭院中照明的火把一直燃燒到天明。當時小皇帝趙昺還是幼童,由謝太后(名道清)掌政,故侍臣已寫好的降表要由她簽名。堂堂大宋皇太后原是至尊至貴的人物,此刻不得不親筆簽名投降,還要卑躬屈膝自稱“臣妾”,作者的諷刺之意與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青天淡淡月荒荒,兩岸淮田盡戰場。
宮女不眠開眼坐,更聽人唱哭襄陽。
這是作者被押送北上時在船中所見。戰后的景象荒涼殘破,宮女們不知下一步等待她們的是什么樣的命運,所以整夜不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