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齊諧記》 【梁】吳均 撰 今本《續齊諧記》僅十七條,然文學性較高,頗多佳作。其取材,部分輯自舊集,還有不少來自民間傳說故事,情節新奇,富于浪漫氣息。其中“陽羨書生”寫書生因腳痛臥路側,后求寄許彥鵝籠中,為酬許而口吐珍饈、美女,美女又口吐男子,男子又吐女,終又依次回納書生口中,極為奇幻精彩。此事顯然本自佛經故事,則又可見佛教對中國文言小說的影響。本書不少故事,還成為后代話本小說及傳奇的素材,可見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本書現存版本頗多,今以明嘉靖《顧氏文房小說》本為底本,校以其它諸本,予以標點出版。 【正文】 《續齊諧記》 一、“金鳳凰” 【原文】 漢宣帝以皂蓋車一乘,賜大將軍霍光,悉以金鉸具。至夜,車轄上金鳳凰輒亡去,莫知所之,至曉乃還。如此非一。守車人亦嘗見。后南郡黃君仲北山羅鳥,得鳳凰,入手即化成紫金,毛羽冠翅,宛然具足,可長尺余。守車人列上云:“今月十二曰夜,車轄上鳳凰俱飛去,曉則俱還。今則不返,恐為人所得。”光甚異之,具以列上。后數曰,君仲詣闕上鳳凰子,云:“今月十二夜,北山羅鳥所得。”帝聞而疑之,置承露盤上,俄而飛去。帝使尋之,直入光家,止車轄上,乃知信然。帝取其車,每游行,即乘御之。至帝崩,鳳凰飛去,莫知所在。 【 嵇康詩云:“翩翩鳳轄,逢此網羅。”】 【譯文】 漢宣帝曾經把一輛黑色蓋蓬的車子賜給大將軍霍光。這輛車子是全部用金子裝飾起來的。到了晚上,車軸的插銷上用來裝飾的一只金鳳凰就飛出去,不知飛到哪里去,直到天亮才飛回來。經常象這樣不止一次,看守車子的人也曾經看見了。后來南郡的黃君仲,在北山用網捕鳥,捕到了一只鳳凰,剛剛捉到手里便變成了一只紫金鳳凰,羽毛、鳳冠和翅膀都很完整,栩栩如生,足足有一尺多長。看守車子的人第二天沒有發現金鳳凰飛回來,趕忙把這件事報告了霍光,說:“車軸插銷上的金鳳凰,這個月初一到十二晚上都飛出去,前十一次到第二天早上都飛回來了,昨夜飛出去,今天天亮后還沒有飛回來,恐怕被他人得到了。”霍光對這件事感到特別奇怪,就把看守車子的人所說的事都報告了皇上。過了幾天,黃君仲到宮里去拜見皇上,便將小金鳳凰獻給了皇上,說:“這是這個月十二日晚上,我在北山用網捕鳥所捕到的。”漢宣帝聽到他這話,感到很是懷疑,便把小金鳳凰放在承露盤中,不一會兒小金鳳凰突然飛去。漢宣帝令人尋找,只見這只金鳳凰一直飛進霍光家,落到車軸插銷上,漢宣帝這才相信這是真的。宣帝取回了這輛車,每當外出巡游,都乘坐這輛車。直到漢宣帝死后,這只金鳳凰飛走了,后來就沒有人知道飛到哪里去了。所以嵇康在游仙詩中有“翩翩鳳轄,逢此網羅”一句。 二、“紫荊樹” 【原文】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曰,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寶,遂為孝門。真仕至太中大夫。 【 陸機詩云:“三荊歡同株。”】 【譯文】 西漢的時候,京城有位叫田真的兄弟三人,有一天,他們共同商議著要分割家里的財產。他們把家里所有的財產平均分做三份,每人一份,只有家中種在堂前的那棵紫荊樹,沒有辦法平分,于是兄弟三人決定把樹砍倒,也把它鋸成三片,每人一份。第二天,兄弟三人準備去堂前砍樹,可是,昨天還枝繁葉茂的大樹,突然一夜之間就死掉了,好象大火燒過一樣。田真看到之后,感到非常的震驚,就跟兩位弟弟說:“一棵樹本身就是同干共株的,因此,當聽到自己要被分割成三片,馬上就憔悴枯萎了!難道我們人卻不如樹木嗎?”田真忍不住悲從中來,哭了起來,兄弟三人也因此就決定不砍伐這棵紫荊樹了。說也奇怪,這棵樹一聽到田真兄弟說不分割它了,就又活了過來,馬上變成原來一樣枝繁葉茂了。兄弟三人因此而感悟,就把分好的財產又合在一起,再也不分家了。從此兄弟三人和睦、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成為當地人們所稱道的孝悌人家。田真后來當官當到太中大夫。所以陸機的詩中有“三荊歡同株”這一句。 【譯文2】 京兆(首都)田真弟兄三人一起商議分家各自做生意,都很平均,就廳堂前面的一棵紫荊樹沒法分,大家商量分作三段;明天,去砍它,紫荊樹枯死了,像被火焚燒過一樣。田真過去看,嚇了一跳,和自己的兩個兄弟說:“樹本來是一棵,聽說將被砍分,所以就枯死了。我們人還不如樹木啊。”三兄弟傷心不已,不再去砍樹,紫荊樹又枝葉茂盛起來。之后兄弟和睦,一起做生意,財寶盈門,成為孝義之家。 三、“銜環報恩” 【原文】 弘農楊寶,性慈愛。年九歲,至華陰山,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逐樹下,傷瘢甚多,宛轉復為螻蟻所困。寶懷之以歸,置諸梁上。夜聞啼聲甚切,親自照視,為蚊所嚙,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黃花。逮十余曰,毛羽成,飛翔,朝去暮來,宿巾箱中,如此積年。忽與群雀俱來,哀鳴繞堂,數曰乃去。是夕,寶三更讀書,有黃衣童子曰:“我,王母使者。昔使蓬萊,為鴟梟所搏,蒙君之仁愛見救,今當受賜南海。”別以四玉環與之,曰:“令君子孫潔白,且從登三公,事如此環矣。”寶之孝大聞天下,名位曰隆。子震,震生秉,秉生彪,四世名公。及震葬時,有大鳥降,人皆謂真孝招也。 【 蔡邕論云:“昔曰黃雀報恩而至。”】 【譯文】 楊寶是漢代弘農郡人,九歲時,楊寶在華陰山北邊,看見一只黃雀被鴟梟擊傷后墜落在樹下,一群螞蟻將受傷的黃雀圍困起來。楊寶憐憫黃雀,就把它帶回家,放置在一個小木箱里,每天用菊花來喂養它。過了一百多天,黃雀的傷養好了,羽毛也長全了,它每天早上飛出去,晚上又飛回來。 有一天晚上,夜過三更,楊寶還在讀書尚未睡覺。忽然,一個穿著黃衣服的少年來向楊寶再三拜禮,他對楊寶說:“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奉命到蓬萊仙山出使,不小心被鴟梟擊傷。承蒙您憐愛救助,非常感謝您的大恩大德。”說完,黃衣少年送給楊寶四枚白玉環,并說:“讓您的子孫像這白玉一樣品行高潔,位居三公。” 四、“洛水白獺” 【原文】 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獺數頭,美靜可憐,見人輒去。帝欲見之,終莫能遂。侍中徐景山曰:“獺嗜鯔魚,乃不避死。”畫板作兩生鯔魚,懸置岸上。于是群獺競逐,一時執得,帝甚佳之。曰:“聞卿善畫,何其妙也!”答曰:“臣亦未嘗執筆,然人之所目,可庶幾耳。”帝曰:“是善用所長。” 【 顏公《庭誥》云:“徐景山之畫獺是也。”】 【譯文】 魏明帝游洛水時,洛水中有幾只白獺,干凈得又美又可愛,看見人就離開。明帝想捉到白獺,始終捉不到。侍中徐景山對明帝說:“我聽說水獺喜歡吃鯔魚,竟然不顧自己的死活,可以用鯔魚欺騙它。”接著在木板上畫了兩條鯔魚,懸掛在岸上,于是群獺競爭著追到木板畫邊上,一下子就都捉住了。明帝十分夸獎他,對他說:“聽說你善于畫畫,怎么畫得這么好呢?”徐景山回答說:“我不曾拿筆畫過畫,可是別人畫的畫,我也能照著畫下來。”明帝說:“你很善于運用自己的長處呀。” 五、“燕墓斑貍” 【原文】 張華為司空,于時燕昭王墓前有一斑貍,化為書生,欲詣張公。過問墓前華表曰:“以我才貌,可得見司空耶?”華表曰:“子之妙解,無為不可。但張公制度,恐難籠絡。出必遇辱,殆不得返。非但喪子千年之質,亦當深誤老表。”貍不從,遂見華。見其容止風流,雅重之。于是論及文章聲實,華未嘗勝。次復商略三史,探貫百氏,包十圣,洞三才,華無不應聲屈滯。乃嘆曰:“明公乃尊賢容眾,嘉善矜不能,奈何憎人學問?墨子兼愛,其若是也?”言卒便退。華已使人防門。不得出。既而又問華曰:“公門置兵甲闌锜,當是疑仆也。恐天下之人卷舌而不談,知謀之士望門而不進。深為明公惜之。”華不答,而使人防御甚嚴。豐城令雷煥,博物士也。謂華曰:“聞魅鬼忌狗所別者,數百年物耳。千年老精,不復能別。惟千年枯木,照之則形見。昭王墓前華表,已當千年,使人伐之。”至,聞華表言曰:“老貍不自知,果誤我事。”于華表穴中得青衣小兒,長二尺余。使還,未至洛陽,而變成枯木。遂燃以照之,書生乃是一斑貍。茂先嘆曰:“此二物不值我,千年不復可得。” 【譯文】 張華(西晉時期政治家、文學家、藏書家)位列司空(官名,掌水利、營建之事)期間,已經把燕昭王(春秋戰國時燕國第39任君主)墓當做自己家的一只狐貍通過千年的修煉,終于化為人形。它變成一書生,打算去拜訪張華。 臨行前,它問自己的老鄰居,燕昭王下葬后就樹立在墓前的華表:“老表,以我現在的才華樣貌,去拜訪張司空會如何呀?” 華表對此事深表擔憂:“以你的才華樣貌,當然沒什么不可,但張公是一位知識淵博之人,恐怕難以受騙。我擔心你這次出行,不但會遭受恥辱難返,喪失了千年修煉的道行,恐怕也會連累了我呀。” 對于華表的擔憂,狐貍只是過了一下耳朵而已,隨后就去拜訪張華了。 張華見書生一表非凡,才兼文雅,很是重視。兩人隨后討論文章虛實,張華未勝。接著又討論歷史,諸子百家,十圣三才,張華均久居下位。 書生嘆了口氣說:“世人傳言,明公乃謙謙君子,尊賢容眾,嘉獎有能力的人而憐憫弱者。怎么能憎恨有學問的人呢?墨子講兼愛,難道是這樣的嗎?”說完便想離去。但張華已派人把守,無法離去。既然不得出,書生又問張華:“明公派士兵把守,定當是懷疑我了。明公這樣做,恐怕以后天下人都要三緘其口,卷舌不談,有志之士也只能望公府而不進了。若是出現這樣的事情,我深深的為明公趕到惋惜啊。”對于書生的這番話,張華并未回答,反而是派人更嚴格的看守書生。 豐城縣令雷煥,也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聽說了此事,對張華說:“我聽說,狗能分辨出百年道行的鬼魅狐貍,但修煉千年的精怪,就無法識別了。只有找到前年的枯木,點燃照之,才能使精怪現出原形。燕昭王墓前的華表,已有千年,明公可派人伐之。” 張華派去的人帶了燕昭王墓前,聽到華表說:“這只不自知的狐貍,果然連累了我。”張華派去的人,在華表中取出了一個兩尺多長的青衣小兒,在回去的路上,還沒有到洛陽,就變成枯木了。 張華命人點燃枯木去照書生,書生果然現了原形,變作狐貍。張華嘆息說:“它們若不是遇到了我,恐怕再過千年,也不會被抓住。” 六、“通天犀纛”(讀音:導) 【原文】 東海蔣潛,嘗至不其縣。路次林中,露一尸已自臭爛,鳥來食之。輒見一小兒,長三尺,驅鳥,鳥即起,如此非一。潛異之,看見尸頭上著通天犀纛,揣其價,可數萬錢。潛乃拔取。既去,見眾鳥集,無復驅者。潛后以此纛上晉武陵王晞,晞薨,以襯眾僧。王武剛以九萬錢買之,后落褚太宰處。復以餉齊故丞相豫章王。王薨后,內人江夫人遂斷以為釵。每夜輒見一兒繞床啼叫,云:“何為見屠割?必訴天,當相報!”江夫人惡之,月余乃亡。 【譯文】 西晉時期,東海郡的蔣潛,有一次到不其縣去。經過一片樹林的時候,看見樹林中露出一具尸體,尸體已經腐爛發臭,一班烏鴉都飛來啄食腐肉。可是,每次烏鴉飛來,都能看到一個三尺來高的小孩前來驅趕烏鴉,烏鴉趕緊就飛跑了,如此反復不止一次。蔣潛覺得很奇怪,就走近前去看。他看到死人頭上佩戴著一枚通天犀纛,估計它的價錢,大概可以值好幾萬錢,蔣潛就拔取了這枚犀纛。等他走后,一群烏鴉爭先恐后地飛來啄食腐尸,就再沒有人來驅趕了。后來蔣潛把這個犀纛獻給武陵王司馬晞,司馬晞死后,這個犀纛又被施舍給眾僧人。王武剛用九萬錢把它買下來,后來落到褚太宰手里,褚太宰又把它送給齊國前丞相豫章王。豫章王死后,他的妻子江夫人就把它弄斷做成釵。每天夜里,都能聽見一個小孩子繞著床頭哭叫著說:“你為什么要把我切割弄斷?我一定要到上天去告狀,一定要報此仇!”江夫人又討厭又害怕,一個多月以后就死了。 七、“籠歌小兒” 【原文】 桓玄篡位后來朱雀門中,忽見兩小兒,通身如墨,相和作《籠歌》,路邊小兒從而和之者數十人。歌云:“芒籠茵,繩縛腹。車無軸,倚孤木。”聲甚哀。無歸。曰既夕,二小兒入建康縣,至合下,遂成雙漆鼓槌。吏列云:“槌積久,比恒失之,而復得之,不意作人也。”明年春,而桓敗。車無軸,倚孤木,桓字也。荊州送玄首,用敗籠茵包之,又芒繩束縛其尸沈諸江中,悉如所歌焉。 【譯文】 東晉大將桓玄篡奪了東晉皇位后,有一天來到南京朱雀門一帶,忽然看到有兩個小男孩,渾身漆黑如同墨汁,他們互相一唱一和地唱著《芒籠歌》。路邊的小孩子跟著唱和的有好幾十人。歌詞是:“芒籠茵,繩縛腹。車無軸,倚孤木。”歌聲非常哀傷凄楚,聽的人都忘記了回家。天快要黑的時候,兩個小男孩跑進建康縣的縣衙,來到閣樓下,就變成了一對黑漆鼓槌。管擊鼓的官吏們說:“這鼓槌放在這里好長時間了,最近常常無故丟失,而過了不久又自己回來,沒想到它們竟變成了人了!”第二年春天,桓玄被東晉大將劉裕打敗身亡。原來小兒唱的歌詞說:“車無軸,倚孤木”,“車”字中間的一豎沒有,再靠著一個“木”字,是個“桓”字。“芒籠茵,繩縛腹”,荊州把桓玄的頭顱送到南京來,用破草籠子包裹著,又用草繩把他的尸體捆綁著沉到江里去,完全像童謠所說的那樣啊! 八、“陽羨書生” 【原文】 陽羨許彥,于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云腳痛,求寄鵝籠中。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并坐,鵝亦不驚。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奩子中具諸肴饌,珍饈方丈。其器皿皆銅物,氣味香旨,世所罕見。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于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彥曰:“善。”女子于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乃與彥敘寒溫。書生臥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臥。男子謂彥曰:“此女子雖有心,情亦不甚,向復竊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愿君勿泄。”彥曰:“善。”男子又于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因取所吐女人,還內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獨對彥坐。然后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邪?曰又晚,當與君別。”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內口中。留大銅盤,可二尺廣,與彥別曰:“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彥大元中為蘭臺令史,以盤餉侍中張散。散看其銘題,云是永平三年作。 【譯文】 東晉年間,陽羨縣(即今江蘇宜興)有位叫許彥的人,在綏安山中行走,遇見一個年紀不過十七八歲的書生,躺在路旁,說自己腳痛,請求許彥將他放入許彥手提著的鵝籠子里。許彥開始以為他開玩笑,便打開鵝籠子,結果,那書生真的就鉆了進去。奇怪的是,那籠子也沒有變大,書生也沒有變小,他卻安然地與一對鵝并坐在一起,竟然也沒有驚動籠子里面的鵝。許彥提起那鵝籠子行走,也并沒有感覺重起來。許彥向前走了很多路,來到一棵大樹底下休息,書生這時走出來,對許彥說:“我想為你設一薄宴,以示感謝。”許彥點點頭說:“好啊!”于是,那書生從嘴里吐出一只大銅盒子,盒子中有各種精美的飯菜,山珍海味羅列在一起,在地上擺了大方桌那么一大塊。那些盛飯菜的器皿全是銅的,光彩照人,飯菜色香味俱全,精美絕倫,世上所少見。兩人酒喝了數巡,那書生對許彥說道:“本來我帶著一個女人,天天跟隨著我,今天我想暫時把她叫來陪我們喝酒。”許彥說:“那好的。”于是,書生又從嘴里吐出一個女子,年紀大約十五六歲,衣服華麗,容貌美絕,同他們坐在一起飲酒。過了一會,書生酒喝醉,倒在地上睡著了。那女子對許彥說:“我雖然與書生結為夫妻,可我實際上卻懷有怨思,我早就偷偷地同另外一個男子相處一道。書生既然睡著了,我想暫時把他叫出來,希望你不要說。”許彥說:“好吧。”于是,女子便從口中吐出一個男人來,年紀大約二十三四歲,也顯得十分聰穎可愛,并同許彥寒暄暢敘。書生睡覺將要醒來,那女子連忙吐出一道綢緞做的鮮艷華美且可移動的屏風,把書生遮擋起來,書生于是叫女子同他一道重又睡覺。另外那個男人對許彥說:“這女子與我雖然有情,但也非一心一意。方才我還偷著約一個女子前來,現在想趁此機會看看她。希望你不要泄露此事。”許彥說:“好吧!”。于是,這個男子又從口中吐出一個女子,年紀大約在二十歲左右,與他們一道同宴共飲,嬉戲談笑好長時間,接著,他們聽見屏風內睡著的書生有動靜,這男子說:“他們已經睡醒了。”然后迅速將所吐出的女子放入口中吞回去。不一會兒,書生處的那個小女子就出來了,對許彥說:“書生快要起來了!”然后將那個男子吞進口中,單獨與許彥對坐。書生起來后對許彥說:“這一小覺睡得太久了,讓你單獨坐著,挺難受吧?天已經很晚了,只好跟你告別。”說罷,便將那小女子連同所有銅的器皿全吞進口中,只留下一個二平方尺大小的銅盤送給許彥,并告別道:“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留給你作紀念,就把這個盤子留給你,作個紀念吧!”太元年間,許彥任蘭臺令史,用那個大銅盤來宴請侍中張散。張散看上面的印記,說是東漢永平三年制作的。 【譯文2】 東晉東間,陽羨縣有位叫許彥的人正在綏安山里走,遇見一個十七八歲的書生,躺在路旁,說自己腳痛,并請求許彥打開手提的鵝籠子,他要鉆進去。許彥開始以為他開玩笑,便打開鵝籠。結果,那書生真的就鉆了進去。奇怪的是,那籠子也不變大,書生也沒變小,他卻與一對鵝并坐在一起,鵝竟然不驚。許彥提起那籠子,并不覺重。來到一棵大樹下休息時,書生才走出來,對許彥說:“我想為你設一薄宴,以示感謝。”許彥點點頭說:“很好。”于是,那書生從嘴里吐出一銅盤奩子,奩子中有各種飯菜,山珍海味羅列在一起。那器皿全是銅的,氣味芳美。世所罕見。酒喝了數巡,那書生才對許彥說道:“這些日子,有一個女人總跟著我;今天,我想暫時把她喚來。”許彥說:“很好。”于是,書生又從嘴里吐出一個女子,年紀大約十五六歲,容貌絕美,衣服華麗,同他們坐在一起飲酒。有頃,書生便醉倒了。那女子對許彥說:“我雖然與書生相好,可實際上卻懷有外心,并偷偷地領來一個男子。書生既然睡著了,我想暫時把他喚來,希望你不要說。”許彥說:“好吧。”于是,女子便從口中吐出一個男人來,年紀大約二十三四歲,也顯得十分聰穎可愛,并同許彥寒暄暢敘。書生將要醒來,那女子又吐出一鮮艷華美且可移動的屏風,與他躺到一起。那男人對許彥說:“這女子與我雖然有情,但也非一心一意。方才我還偷著約一個女子前來,現在想趁此機會看看她。希望你不要泄露此事。”許彥說:“好”。于是,這男人又從口中吐出一個女子,年紀在二十歲左右。與他同宴共飲。調笑好長時間,聽見屏風內的書生有動靜,這男人說:“他們已經睡醒了。”然后將所吐的女子吸回口中。不一會兒,書生處的那個小女子就出來了,對許彥說:“書生快要起來了!”然后將那男人吞進口中,單獨與許彥對坐。書生起來后對許彥說:“這一小覺睡得太久了,讓你單獨坐著,挺難受吧?天已經很晚了,只好跟你告別。”說罷,便將那小女子連同所有銅的器皿又全吞進口中,只留下一個二尺多的大銅盤送給許彥,并告別道:“別后咱們無所寄托,只有相互回憶吧!”太元年間,許彥任蘭臺令史,將那大銅盤送給侍中張散。張散看上面的字,說是東漢永平三年制作的。 九、“九日登高” 【原文】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譯文】 東漢時,河南上蔡有個叫桓景的,跟隨得道的方士費長房游歷學習已經好幾年了。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初九這一天,你家里一定會有大災難,你趕緊回去,快點叫你家里人每人縫一只大紅的布袋子,裝上茱萸,系在臂上,爬到高山上去喝菊花泡的酒,這樁災禍大概就可以免除了。”桓景就照費長房說的做了,九月初九,全家人清早就都爬上高山。傍晚回來,看到家里的雞、狗、牛、羊突然都暴死了。費長房聽到這消息說:“好了!這些雞、狗、牛、羊就可以代替你們家里的人受災了。”現在人們都在九月初九日登山飲酒,婦女佩帶茱萸袋,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譯文2】 汝南的恒景跟隨費長房長年在外游學,(有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你家里會有大災難。(你)應該馬上回去,叫家里人每人做一個紅色的袋子,裝上茱萸,系在臂上,登到高處,喝菊花酒,這個災難就可以消除了。”恒景照(他)說的做了,全家登上山。晚上回來,看到雞犬牛羊一下子都死了。費長房知道了說:“這是代替(承受了災難)。”現在人們(九月)九日登高喝酒,婦女帶著裝茱萸的袋子,大概從此開始吧! 十、“上已曲水” 【原文】 晉武帝問尚書郎摯虞仲洽:“三月三曰曲水,其義何旨?”答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曰俱亡,一村以為怪。乃相與至水濱盥洗,因流以濫觴,曲水之義,蓋自此矣。”帝曰:“若如所談,便非嘉事也。”尚書郎束晳進曰:“摯虞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請說其始。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見金人自河而出,奉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諸侯,乃因此處立為曲水。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帝曰:“善。”賜金五十斤,左遷仲洽為城陽令。 【譯文】 晉武帝司馬炎問尚書郎摯虞(字仲洽):“三月初三日曲水流觴,這個節日是怎么來的?有什么含義嗎?”仲洽回答說: “東漢章帝時,平原縣有個叫徐肇的人,在三月初生了三個女兒,三天后都死了,村里的人都認為是不祥之兆,于是便一起到水邊盥洗,洗去晦氣,因為人們在盥洗時,將酒杯子盛滿藥酒漂在水里,隨波逐流,曲水的來歷,可能就是因此而來的。”晉武帝說:“若是如你所說的,這就不是一件可稱道的好事了!”尚書郎束皙過來說:“摯虞年輕,是不能夠搞清楚這件事的,請允許我說說它的起源。從前,周公建成東都洛陽后,就把盛滿酒的器具放在洛水里隨波漂流,所以有傳下來的古詩中說:“羽觴隨波流。”又因為,秦昭王在三月上巳,將酒放置在黃河彎曲處,看到一個金光閃閃的銅人從深水中走出,手捧一把水心劍對他說:“你現在治理西夏,將來一定能一統天下的。”等到秦國稱霸諸侯以后,就因此把這個地方叫做曲水。東西兩漢沿用此俗,所以大業能夠昌盛。”晉武帝說:“很好。”賞束皙黃金五十斤,將摯虞降為陽城縣令。 十一、“七夕牛女” 【原文】 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曰,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去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復三年當還。”明曰失武丁,至今云織女嫁牽牛。 【譯文】 西漢時期,桂陽郡(現湖南郴州市)有一個叫成武丁的人,得道成仙,但他還一直住在人間。忽然有一天,他對他弟弟說:“七月初七日,織女星要渡天河,各路神仙都要歸列仙班,回到本宮。我本來已經被通知,因此不能停留,同你就此別過了!”他弟弟問:“那織女星為什么要渡天河?你去了要幾時再回來啊?”成武丁說:“織女星要暫時渡天河同牽牛星相會,我大概要過三年之后才回來。”第二天,成武丁就原地消失了,今天所講的織女嫁牛郎的故事就是由此而來的。 十二、“眼明袋” 【原文】 弘農鄧紹,嘗八月旦入華山采藥。見一童子,執五彩囊承柏葉上露,皆如珠,滿囊。紹問曰:“用此何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終,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遺象也。 【譯文】 河南弘農縣的居士鄧紹,曾經在八月的一個早晨到華山采草藥,看見一個小童子手里拿著一只五色彩袋,盛取柏樹葉子上的露珠,顆顆珍珠般的露水裝滿了袋子。鄧紹問童子道:“你接這些露水有什么用呢?”童子回答說:“赤松先生要用它洗眼晴,使眼睛明亮。”話剛講完小童子就從說話的地方消失了。現在人們在農歷八月的早晨做眼明袋裝露水,就是這個故事遺傳下來的習俗。 十三、“五花絲粽” 【原文】 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譯文】 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楚紛紛哀悼;用竹筒裝米扔進水祭奠。東漢建武間沙叫區曲白忽看見士自稱“三閭夫”區曲說:“知要祭奠,番些家所送東西全蛟龍偷吃,今東西要送塞些楝樹葉再用五彩線纏,兩東西蛟龍害怕呵,區曲照說做,今百姓五月初五包粽,要包楝樹葉、纏五彩線便汨羅河遺風呵。 十四、“白膏粥” 【原文】 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于宅上南角,舉手招成。成即就之。婦人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蠶。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譯文】 吳縣(今江蘇蘇州市)有一個叫張成的人,有一天夜里起來,忽然看到有一個婦人,站在屋子南面的角落里,對張成揮著手叫他。張成趕緊走過去,婦人對他說:“這里是你們家養蠶的蠶室,我就是這地方的蠶神!明年正月十五日,要煮些豬油糯米粥來祭祀我,我會使你們家的蠶桑百倍興旺的。”話剛說完,那婦人就不見了。張成到來年正月十五日,就按照那婦人所說的話,煮了豬油糯米粥來祭祀她,從此以后,張成養蠶年年豐收。現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大家都要煮白膏粥,就是從這開始的。 十五、“梅溪石磨” 【原文】 吳興故鄴縣東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豎一石,可高百余丈,至青而圓,如兩間屋大。四面斗絕,仰之干云外,無登陟之理。其上復有盤石,圓如車蓋,恒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為石磨。轉快則年豐,轉遲則歲儉。欲知年之豐儉,驗之無失。 【譯文】 湖州市安吉縣(指現遞鋪鎮安城)東面三十里處,有一座梅溪山,山腳下筆直地豎立著一根巨大的石柱,大約高有三、四百米,完全是青黑色而且呈圓形,方圓有兩間屋子那么大。周圍都是陡峭的絕壁,仰面看好象高出云外,完全沒有攀登的可能。它的上面又有一塊象磨盤一樣的巨石,跟圓形的車蓋一樣,象磨盤一樣不停地轉動,發出的聲音象暴風雨來臨時的聲音一樣,當地人把它叫作石磨。石磨轉得快,這一年農作物就豐收;石磨轉得慢,這一年就歉收。想要知道年份的豐歉,就用石磨來觀測,真是絲毫都沒有差錯的。 十六、“錢塘徐秋夫” 【原文】 錢塘徐秋夫,善治病。宅在湖溝橋東。夜,聞空中呻吟,聲甚苦,秋夫起,至呻吟處,問曰:“汝是鬼邪?何為如此?饑寒須衣食邪?抱病須治療邪?”鬼曰:“我是東陽人,姓斯,名僧平。昔為樂游吏,患腰痛死,今在湖北。雖為鬼,苦亦如生。為君善醫,故來相告。”秋夫曰:“但汝無形,何由治?”鬼曰:“但縛茅作人,按穴針之,訖,棄流水中,可也。”秋夫作茅人,為針腰目二處,并復薄祭,遣人送后湖中。及暝,夢鬼曰:“已差。并承惠食,感君厚意。”秋夫宋元嘉六年為奉朝請。 【譯文】 南北朝時期,錢塘縣(今浙江杭州市)有一個名叫徐秋夫的,是一位很有名氣的醫生,醫術很好,一般疑難雜癥都能手到病除。 他家住在湖溝橋的東邊,有一天夜里,他忽然聽見天空中傳來一陣呻吟聲,聲音聽起來十分痛苦的樣子,徐秋夫趕緊起來,他跑到呻吟聲發出的地方,仰面對著天空問道:“你是鬼嗎?為什么如此痛苦,是因為饑餓寒冷,需要衣服和糧食嗎?還是得了疾病,需要我給你治療嗎?”只聽到半空中傳來鬼的回答說:“我本是東陽縣人,我姓斯,名叫僧平。生前本為樂游史,因患腰痛病而死,如今流落到湖北。我雖然為鬼,但因病痛折磨,就同活在世上的人一樣難受。因為聽你醫術高明,所以冒昧來求你給我治一治。”徐秋夫聽了鬼的話,為難地說:“但是你沒有身體形狀,叫我怎么給你治療呢?”鬼說:“這個不難,請你用茅草扎一個茅草人,按穴位針灸,針灸完畢,把茅草人放入流水中就可以了。” 徐秋夫就按照鬼說的話,扎了一個茅草人,在其腎樞穴和腰椎穴兩處扎好銀針。然后,又對茅草人祭祀了一番,才叫人把茅草人投到屋后面的湖水中去。 晚上,徐秋夫睡著后,夢見鬼對他說:“我的腰痛病已經被你治好了,并享用了你饋贈的食物,十分感謝你的厚意。”徐秋夫因為醫術精湛,宋元嘉六年被朝廷授予奉朝請的官職。 十七、“清溪小姑” 【原文】 會稽趙文韶,為東宮扶侍,坐清溪中橋,與尚書王叔卿家隔一巷,相去二百步許。秋夜嘉月,悵然思歸,倚門唱《西夜烏飛》,其聲甚哀怨。忽有青衣婢,年十五六,前曰:“王家娘子白扶侍,聞君歌聲,有門人逐月游戲,遣相聞耳。”時未息,文韶不之疑,委曲答之,亟邀相過。須臾,女到,年十八九,行步容色可憐,猶將兩婢自隨。問:“家在何處?“舉手指王尚書宅,曰:“是聞君歌聲,故來相詣,豈能為一曲邪?”文韶即為歌《草生盤石》,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乃曰:“但令有瓶,何患不得水?”顧謂婢子:“還取箜篌,為扶侍鼓之。”須臾至,女為酌兩三彈,泠泠更增楚絕。乃令婢子歌《繁霜》,自解裙帶系箜篌腰,叩之以倚歌。歌曰:“曰暮風吹,葉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歌《繁霜》,侵曉幕。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歌闋,夜已久,遂相佇燕寢,竟四更別去。脫金簪以贈文韶,文韶亦答以銀碗白琉璃匕各一枚。既明,文韶出,偶至清溪廟歇,神坐上見碗,甚疑;而委悉之屏風后,則琉璃匕在焉,箜篌帶縛如故。祠廟中惟女姑神像,青衣婢立在前,細視之,皆夜所見者,于是遂絕。當宋元嘉五年也。 【譯文】 南北朝的劉宋時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趙文韶,在京城(今南京)擔任太子宮中的扶侍。他寄住在紫金山腳下清溪河的中橋,與尚書王叔卿的家只隔著一條巷子,相距大概二百來步。在一個月色明朗的秋夜,趙文韶抬頭仰望著明月,心中生起濃烈的鄉思,他斜靠在自家的門框上,唱起了《西夜烏飛》這首歌,歌聲如泣如訴,凄婉哀怨。正唱著,忽然看見一個穿著一身青衣,年紀大概十五六歲的丫鬟,向前走來對他說:“王家娘子讓我來告訴您,聽到您一個人在這里唱歌,是否感到很孤寂?我們正在玩一個門人逐月的游戲,您是否愿意一起參加?”當時四處的人聲還沒有靜下來,趙文韶對來人絲毫也不懷疑,于是彬彬有禮地回答青衣女,邀請王家娘子馬上過來。 不一會兒,王家娘子到來了,她大約十八九歲,款款而行,姿態容貌都十分可愛,隨身還帶著兩個丫鬟。趙文韶問她家住在哪里,她舉手指了指王尚書的房子。她對趙文韶說:“我是因為聽到您的歌聲,所以前來相見,難道只能聽那一首嗎?”趙文韶立即又為她唱了一曲《草生盤石》,歌聲清亮流暢,婉轉動聽,深合女子的心意。她聽到歌聲里面隱含的淡淡孤獨和哀怨,就對趙文韶說:“只要有了瓶,哪里還怕沒有水啊?”并回頭對丫鬟說:“回去把箜篌拿來,讓我為扶侍彈一曲。”沒有多久,箜篌拿來了,女子在琴弦上撥動了兩三下,聲音泠泠清越,凄楚異常。女子于是吩咐丫鬟唱《繁霜》,自己則解開裙帶把箜篌攔腰系著,彈著箜篌相和著歌聲。《繁霜》歌中唱到:“曰暮風吹,葉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歌《繁霜》,侵曉幕。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一曲唱完,夜已經很深了,女子于是留下來與趙文韶相擁共寢,四更過后,才飄然離去。臨行時,她摘下金簪送給趙文韶,趙文韶也把一只銀碗和一枚白琉璃勺子回贈給她。 天亮以后,趙文韶到外面去,很偶然地來到清溪廟里休息,突然看見自己昨夜贈給那名女子的銀碗放在廟里的神座上,他感到非常迷惑不解,轉身走到屏風后,發現白琉璃勺子也在,昨夜那女子彈的箜篌也在那里,箜篌上的裙帶還同原來一樣地系著。清溪廟中只有清溪小姑的神像,一個青衣小丫鬟站在神像跟前,趙文韶仔細辨認,發現他倆都是昨夜見到過的人。從這天起,清溪廟里的神像便不知去向。這件事發生在宋元嘉五年。 【《續齊諧記》全卷(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