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太陽病①,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 15小青龍湯1.jpg 來來來,胖叔叔帶你學一個價值萬金的寒咳冷喘特效方哈。 之前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已經簡單地聊了一下“喘家”,但是沒怎么說治療方法,今天我們看看咳嗽咳得肺都要出來的情況,經方如何一劑知二劑已。 “太陽病,表不解”,太陽傷寒,中了寒邪,發燒表有寒。 “心下有水氣”,劉渡舟說是心下胃脘有寒水內停,JT叔叔說是肺里面有一堆堆的寒水。無論是胃脘還是肺,太陰脾和肺都冷掉了,所以會“干嘔”,“咳”。 還有七七八八的口渴啊,拉肚子,吃東西難以下咽,小便不出來,肚子脹滿,哮喘啊等兼證。 我們再把《傷寒論》里涉及「小青龍湯」的條目一并拉上來看。 【7.10】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 【8.30】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小青龍湯主之。 【14.20】 咳逆倚息,不得臥,脈浮弦者,小青龍湯主之。 【14.22】 咳而氣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此為肺脹,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小青龍加石膏湯亦主之。 【14.35】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方見前) 從相應條目歸納來看,「小青龍湯」的脈象主要是“脈浮而緊”,脈緊是主要特征。 癥狀是咳嗽而喘,咳得躺不下來,躺下來咳嗽加劇,要一咕嚕爬起來咳一陣,墊幾個枕頭才能睡……還會有痰,而且是好多好多那種清稀的白痰,吐水里容易化掉。可能會發燒,但不會口渴也不喜歡喝水,因為胃肺全是死水了。看舌胎是淡白無胎的。 ![]() 16小青龍湯癥.jpg 如果「小青龍湯」證折騰久了,又沒得到很好的治療,肺氣壅塞又會生熱,會出現肺里面像下面一鍋冷水,上面一團熱氣,這時候就加一坨石膏把熱清掉。舌苔癥狀是舌質淡,但會有點點黃苔或者粉色紅點點均勻分布。 「小青龍湯」證從整體看是表里有寒,外寒勾動內寒。馬克思說,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而「真武湯」體質,身體有死水的人,著涼后很容易飆到「小青龍湯」的咳喘癥狀。 「小青龍湯」的組方,絲絲入扣。 外寒,用麻黃加桂枝散掉。 內寒,胃肺寒水互結生寒痰,細辛三兩把寒氣和水氣分開;寒氣用炙甘草三兩(條目【8.30】 用的是炙甘草)和干姜三兩暖中焦暖胃肺,水氣用半夏從肺搬移到膀胱,再用芍藥利尿,從水路泄掉。 咳嗽用半升五味子鎮咳,輔以半夏降陽明之氣。 一劑好大半,二劑開始找水喝,三劑流鼻血。 在《金匱要略》里面,「小青龍湯」后面跟著「桂苓五味甘草湯」「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還有張錫純的「從龍湯」,好復雜。 ![]() 18從龍湯.jpg 從臨床上看,胃肺有死水的時候,水越多,咳得越厲害,「小青龍湯」效果越好。用了兩劑,死水少了八成,咳嗽也淺了,這時候「小青龍湯」就沒有用武之地了,一些醫家說什么水淺不養龍,你妹的,用死水來養龍么?明明是癥狀變了,方子就要變嘛。 既然外寒已解,咳嗽也變輕變淺,這時候胖叔比較喜歡用「苓甘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細辛半夏湯」,簡稱「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來收工,可以把寒水清得比較徹底,咳嗽也能完全治愈。 ![]() 17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jpg 來看「小青龍湯」的加減: 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 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 若小便不利, 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我們說半夏有“特異功能”,可以穿墻而過……比如你發神經舔了一下生半夏,發現那不是舌尖痛,而是舌根痛,并且那種痛感就像拿釘子釘住舌根一樣。 ![]() 40半夏.jpg 半夏在「小青龍湯」里面,可以把細辛分離出來的水搬移到膀胱,尿解。半夏在主癥狀里面非常重要,炮制不好的半夏直接影響「小青龍湯」的效果,然后JT叔叔就寫了篇文章《為小青龍湯發出吶喊》,深度拆解了「小青龍湯」,同時鄙視過度炮制的半夏(比如姜半夏和法半夏)。 “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 如果病人口渴,說明胃肺沒有多少寒水,所以不用半夏來搬家了,反而要加上潤澤吸水的瓜蔞根,也就是天花粉。瓜蔞果好大一只,藤蔓也很長,本草醫家就認為這個根抽水氣很厲害,因為它可以把水氣拉那么長條,結那么大個果果……而且瓜蔞根枯掉之后,還會變成粉狀,這個又很解渴,可以把腸胃中焦的水氣拉上來,拉到頭面來,吃了不會口渴。 ![]() 19瓜蔞.jpg “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 如果病人有點拉肚子,吞咽困難,說明寒邪傷脾,放附子一枚,跟炙甘草干姜組成「四逆湯」的結構,也叫「小瀉脾湯」,瀉脾的陰邪。以藥測證,這個拉肚子有點完谷不化的調調,脾胃不工作,消化系統死機,吞咽就出問題了唄。 這個情況有點麻煩,不能再去發汗解表了,所以去麻黃放附子。 “若小便不利, 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小便不好,少腹膀胱都滿了,解表也沒什么前途,直接放四兩茯苓利小便算了。 “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之前在《傷寒例》里面討論過,定喘,經方用麻黃和杏仁,杏子長有脈絡,所以杏仁有助脈絡之氣,有幫助降氣的效果。 從「小青龍湯」的加減,「小青龍湯」的后續用方來看,「小青龍湯」拆來拆去,剩下炙甘草,干姜,細辛和五味子不能拆。 其他醫家說干姜細辛五味子是鐵三角,胖叔認為,如果沒有炙甘草,就沒法去暖他的太陰脾呀…… 另外,半夏和附子在經方里面可以同用,出去抓藥時不用理會外面藥房人的大驚小怪哈。 還有,「小青龍湯」不能拿來做哮喘保養藥,遇冷就嚴重的哮喘丸藥有「冷哮丸」。 ![]() 21冷喘丸.jpg 「小青龍湯」的本草,我們看一下細辛和五味子。 細辛味辛溫。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一名小辛,生山谷。——《神農本草經》 細辛色紫,紫者赤黑相兼也。赤為心色,黑為腎色,心與腎皆屬少陰,兩少陰經皆短而直。細辛一枝直上,體細柔勁,似之少陰者,又皆水火相依。細辛體雖細,味極烈似之,故凡風氣寒氣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離而不相附,則精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復其常,風氣寒氣自無所容,如《本經》所載主治,欬逆者,風寒依于胸中之飲。頭痛腦動者,風寒依于腦中之髓。百節拘攣者,風寒依于骨節屈伸泄澤之液。風濕痹痛死肌者,風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廣之,隨地皆有津液,有津液處風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為痰為滯結,在喉為痹,在乳為結,在鼻為齆,在心為癲癇,在小腸為水,在氣分為汗不出,在血分為血不行,此《別錄》之與《本經》一貫不異者也。然須審定風寒果否零亂細碎倚著于津液者宜之,若風寒徧被一身,及與營衛相搏者,自有他味為治,與細辛無預也。——《本經疏證》 細辛味辛溫,辛能祛風,溫能散寒。細辛能夠把風邪寒邪從精血、津液、大小便、鼻涕口水里面分離出來。細辛走少陰,比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就非常能夠走通少陰經。 細辛屬于馬兜鈴科,外面的科學家都說這是大毒啊,會引起腎臟不可逆的損傷。而且外面的藥房很少給你開超過三克的細辛,說什么“細辛不過錢”。 其實馬兜鈴酸在我們煮藥的時候沸騰三十分鐘就分解掉了,沒什么問題。至于“細辛不過錢”,是指在丸劑和散劑里面細辛不能太多,而需要煎煮的湯劑就沒這個問題。 再說,要動用到細辛的丸劑,比如「烏梅丸」,這病人的肝腎已經是爛得不得了了…… 五味子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生山谷。 五味之皮肉,初酸后甘,甘少酸多,其核先辛后苦,辛少苦多。然俱帶咸味,大約五味咸具之中,酸為勝,苦次之,而生苗于春,開花于春夏之交,結實于秋,是發于木,盛于火,告成于金也。氣告成于金,酸味乃勝,是肺媾于肝也。肺媾于肝,肝因媾肺而至脾,脾仍合肺以歸腎,是具足三陰之氣收之以降,陰亦隨之矣,氣依味至腎,腎非納氣者歟!此《本經》主治所以首益氣,即繼以欬逆上氣也。——《本經疏證》劉潛江 五味子有五種味道,所以可以安五臟,「生脈散」就用少量的五味子把藥力拉到五臟收起來。因為五味子的核才是辛苦味的,所以張錫純說,「小青龍湯」里面的五味子要砸爛再煮。 對于咳嗽,《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藥》曰: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吃「小青龍湯」,味道最大的是酸味,然后是辛辣的味道上來,再后來出一層汗。 對齊《輔行決》來看,用五味子,芍藥酸補;桂枝,干姜,細辛,半夏辛散;麻黃開腠理通氣;不用咸瀉;用了甘草緩急補肺的媽媽——脾。 五味子還有一個重要的藥性是補男子精……對的,就是你想到的那個意思。你看「五子衍宗丸」就用了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車前子,覆盆子。之前有同學備孕,檢查說小蝌蚪偏少,然后就吃這個「五子衍宗丸」,每月檢查數量,事實證明吃了藥蝌蚪數量會變多,但是不吃就打回原形。 最后從風水的角度來瞎掰下「大/小青龍湯」的方義。我們說左青龍,右白虎。在風水明堂格局里面,左邊青龍位的建筑,山,樹木等的高度,要比右邊白虎位的高。 肺屬西方,屬金,色白,神像是白虎。肺氣不降,老是咳嗽。不降,從形態上看是太高了,白虎位太高,就成為白虎煞。風水上要么就破煞,要么就鎮煞。請條青龍鎮壓白虎或者把青龍位拔高。 從《輔行決》看,味辛是補肝木青龍的。這就是「大/小青龍湯」的意義。 什么小青龍行云布雨的說法,狗屁不通。 【7.10】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 如果有咳嗽的癥狀,還要問問口不口渴。大致來說,口渴的一般是肺熱,不口渴的一般是肺冷有死水。從胖叔臨床來看,這種測法的準確度還頗高,七成以上吧。 「小青龍湯」開準了,表現就像上面說的: 一劑好大半,二劑開始找水喝,三劑流鼻血。 原創聲明:『經芳工作室』連載的《傷寒雜病論講義》屬于胖叔原創,歡迎大家轉發和轉載,任何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會訴諸法律手段保護作者原創權益。</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