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江蘇揚州高郵人。“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蘇軾認為他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也覺得他頗有鮑、謝詩風。他是北宋的文學家詞人。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蘇軾薦為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徙郴州(今屬湖南省),編管橫州,又徙雷州(今屬廣東省海康縣),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長于議論,《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于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代表作為《鵲橋仙》(纖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云)等。《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名句(見《蓼園詞選》)。《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能改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張炎《詞源》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卷四四四。有《淮海集》。 所謂蘇門四學士是北宋文學家秦觀(秦少游)、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的并稱。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其中特別偏重秦觀,因此就流傳出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我年輕時曾聽到一則故事,說的是蘇小妹三難新郎,說蘇軾有位才貌出眾的“妹妹”蘇小妹,由蘇東坡作伐介紹給秦觀,她為了要試考秦觀的才氣,便出了一副上聯為“閉門推出窗前月,”秦觀一時想不出來怎樣應對,蘇東坡尾隨其后,看到這樣的局面,便在地上撿起一塊石子向池水中拋去,秦少游聽到“樸通” 一響恍然大悟,才有“投石擊開水底天” 的下聯應對出來。其實蘇東坡根本沒有此事,同時也無蘇小妹其人,這僅是一種民間故事,從這里可以看出秦少游的才氣和在“蘇門四學士” 中的地位了。 少游在年少時為人豪雋,慷慨溢于文詞,但由于新舊朋黨之爭不斷受到排斥,由杭州通判,貶為處州,后來更遠徏郴州。因而使他寫了一首《踏莎行·郴州旅舍》很有名的詞作:“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作品。也是一曲純情的愛情頌歌,上片寫牛郎織女聚會,下片寫他們的離別。全詞哀樂交織,熔抒情與議論于一爐,融天上人間為一體,優美的形象與深沉的感情結合起來,起伏跌宕地謳歌了美好的愛情。此詞議論自然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余味無窮,同時這首詞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尤其是末二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即對現代的青年男女來說,亦引起無限的遐思與慰藉。這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詞中警句。明代沈際飛亦深賞其琢句峭麗,細玩之深覺此首詞的韻味清遠。 據傳秦觀亡故后其墓原建于其故鄉高郵,南宋紹興初,其子秦湛任常州通判時,將棺柩自高郵遷葬于無錫(當時無錫縣屬于常州府管轄)惠山二茅峰南坡,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紀念北宋著名詩人秦觀的。該墓背依惠山,面對東大池,墓冢建于山巖卜,周長76米,高2-4米,總占地面積540平方米,墓前有清嘉慶間秦瀛重立的“秦龍圖墓””青石墓碑一塊。石碑的背面還刻有一首黃庭堅寫的詩: 《送少章從翰林蘇公余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