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讀書周報》第1756號第七版“新閱讀” (2019年4月1日發(fā)行) 林金壹 《幸有我來山未孤——豐子愷畫傳》 鐘桂松編著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佛家有語: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世間諸事,若是有緣,多妙不可言。帶著這樣的認知去讀豐子愷的散文,去品豐子愷的漫畫,更能體會“緣”字在大師一生中的位置和蘊含。 人和人之間的緣分絕不僅在男女情愛上,在師生方面亦可見一斑。對于豐子愷來說,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師)、馬一浮先生以及夏丏尊先生都是對其人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導師,他們之間的師生情緣也向來傳為佳話。李叔同先生在浙一師范擔任圖畫音樂教師時發(fā)現(xiàn)了豐子愷的繪畫天賦并大加贊賞,成為他進入繪畫領域的引路人。隨后,李叔同進一步在為人觀念、精神氣質(zhì)等方面影響著他的這位得意門生,豐子愷對佛學的研究和信仰很大程度上承自恩師。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緣緣堂”的得名,當時弘一法師因事住在豐子愷的上海寓所里,豐子愷請求恩師為他的寓所起名。弘一法師讓他在小方紙上寫上許多他喜歡而又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抓鬮。結果豐子愷兩次都抓到了“緣”字,于是就取名為“緣緣堂”。而后,豐子愷在故鄉(xiāng)石門灣建造的新居也沿用此名。 在李叔同的牽線下,豐子愷也有幸與儒學大師馬一浮結緣。豐子愷曾一度沉浸于喪母之痛難以自拔,看世間萬事都覺無常,然而馬一浮點醒他“無常就是常”,才讓他恍然大悟,走出泥潭。而豐子愷與夏丏尊的緣主要體現(xiàn)在作文風格上。在浙一師范上學時,豐子愷于繪畫方面受到李先生的指引,習作方面則受惠于夏先生的教誨。“不準講空話,要老實寫”的訓導直到多年后依然時常在豐子愷耳畔回響,他筆下淡而有味的散文風格及成就正是對夏先生教導的最好回報。 在三位良師益友的帶領下,豐子愷逐步走進了藝術的殿堂,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豐子愷以藝術眼光看人生,因而他的筆下盡是童趣,盡是詩意,這是他與藝術的緣,也是他與生活的緣。而他留給世人的財富,自然也是讀者和作者的緣。誠如本書著者鐘桂松所言,“20世紀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里,應有豐子愷樸實、真誠、博大的一頁。” 微信編輯丨金久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