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進士(明代)考之三 2018-12-18 10:43閱讀:266 弘治十八年乙丑科(1505)顧鼎臣榜 余洪恩 湖廣黃州府黃岡縣軍籍,國子生,治春秋,字子承,行五,生于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年)十月二十五日,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湖廣鄉試第二十七名舉人,會試第一百五十三名,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顧鼎榜二甲第八十名賜進士出身,時年二十三歲,官行人司行人。曾祖余必文,祖余凱,父余復善(弘治二年湖廣舉人),母宋氏,兄弟七人,兄洪弼、洪謨、洪賢;弟洪猷、洪范、洪德。《黃州府志》《明進士題名碑》誤作金洪恩。 余用 河南汝寧府信陽州羅山縣人,民籍,國子生,治《春秋》,字明卿,行一,生于成化五年己丑(1469年)四月十五日,娶萬氏,弘治五年(1492年)壬子科河南鄉試第七十一名舉人,會試第二百二十二名,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顧鼎臣榜三甲第一百一十七名賜同進士出身【《國朝歷科題名碑初集》作三甲第九十九名】,時年三十六歲,曾祖余紹宗,祖余斌,父余吉輝,母黃氏,弟余同、周。《明代進士登科錄》《汝寧府志》 正德三年戊辰科(1508 )呂柟榜 余集 江西瑞州府新昌縣人,《進士題名碑》作俞集,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呂柟榜第一百八十八名賜同進士出身。今據《江西通志》更正。 余志 字惟學,祖籍湖廣黃州蘄春縣,直隸順天府大興縣武功左衛【《國朝歷科題名碑初集》作武驤左衛】人,軍籍,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呂柟【nán】榜二甲第一百名賜進士出身,以郎中升任,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任安徽寧國府知府,罷去。官至戶部主事。《寧國府志》《順天府志》據《四鎮三關志》:京衛人,后以戶部分司主事駐扎真定鎮。《康熙湖廣通志》作蘄州人。《大興縣志》 余珊 字德輝,南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人,民籍,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呂枬榜三甲第三十五名賜同進士出身,授行人。擢御史,巡鹽長蘆,發中官奸利事,被誣謫安陸判官,后移知澧州。世宗立,擢江西僉事,討平梅花峒農民起義,遷四川副使,備兵威、茂。嘉靖中,應詔諫十漸,洋洋萬數千言,頗為剴切。官終四川按察使。律己清嚴,居官有威惠,得士民愛戴。 余緇 江西饒州府鄱陽縣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鄉試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呂枬榜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賜同進士出身。由進士正德初任四川巡按御史,逐貪污,舉廢墜,當逆瑾擅權時,獨持風裁如緇者不多見云,《康熙四川總志》《進士題名碑》作俞緇。《江西通志》作余緇,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鄉試舉人。《廣西通志》:鄱陽人,正德年間任廣西僉事。 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楊慎榜 余本 (1482—1529),字子華,號南湖,浙江寧波府鄞縣人,軍籍,生而英邁卓厲,立志不群,讀書不為科舉文字之學,終日危坐諷誦,夜則焚膏以繼,自五經以至子史百家,罔不鉤玄纂,精其微詞隱義,人所不能測究者,輒凝神窮繹,必于悟解。諸先儒傳注,錯出弗協,于一反覆參互,不會于意,不置已,乃疏而辯正之。凡天文、地理、鐘律、象數,悉研其奧。于張載正蒙尤深妙契蚤,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中舉。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楊慎榜一甲第二名進士及第【榜眼】,授編修,以權奸迭興,請出為儒學官。當道難之,乃擢為廣東提學副使,嘉靖間曾任山東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官至南京右通政。著有《南湖文錄》《春秋傳疑》一卷、《孝經集注》三卷等。 《國朝列卿紀》卷八十三載:余本,字子華,浙江寧波府鄞縣人,正德辛未(1511年)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十三年(1518年)歷廣東提學副使,十六年(1521年)丁憂,嘉靖四年(1525年)補山東提學副使,嘉靖七年(1528年)升南京右通政,九年(1530年)卒于官。 余寬 字仲栗,浙江臺州府臨海縣人,匠籍,弘治十七年甲子科(1504年)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楊慎榜二甲第五十六名賜進士出身,歷官文選司郎中,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翰林、部、寺、臺諫諸臣力爭典獻帝、興國太后本生二字不宜削,于金水橋南伏哭,帝命司禮監諭退,不去,大怒,命削諸姬名,收系為首者八人于獄,寬與焉。此日,命拷訊,謫寬戌海南。丙戌,以御史謝汝儀言放歸,卒于家,隆慶改元,褒錄先朝建言諸臣,復寬職,贈大理寺卿。《浙江通志》 余璦 余璦【ài】,《內江縣志》作余瑗【瑗】,四川成都府內江縣人,民籍,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四川鄉試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楊慎榜三甲第八十六名賜同進士出身,官知縣。《康熙四川總志》作余璦。《資州直隸州志》 余鑾 湖廣黃州府黃岡縣人,軍籍,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中舉,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楊慎榜三甲第九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官至行人司行人。《黃州府志》《康熙湖廣通志》《嘉靖湖廣圖經志》 余瓚 字君錫,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軍籍,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福建鄉試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楊慎榜三甲第一百零二名賜同進士出身,任兵科給事中,獨持國是,武宗南巡,諫不可者五,歷都給事中,陟太仆寺卿【嘉靖七年(1528年)見《國朝列卿紀》】。《興化府莆田縣志》 余瓉,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正德辛未(1511年)進士,擢兵科給事中,十三年(1518年),升刑科右給事中,十五年(1520年)升戶科左給事中,十六年(1521年)升工科都給事中,嘉靖三年(1524年)升太仆寺少卿,七年(1528年)升太仆寺卿,本年致仕。《國朝列卿紀》 余守觀 湖南衡州府衡陽縣人,官籍,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湖廣鄉試舉人,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楊慎榜三甲第一百二十三名賜同進士出身,正德間知巨野縣,在任二年,政簡財豐,創修新城門樓,街巷營建一新,擢禮科給事中。《宣統山東通志》《康熙湖廣通志》《湖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選舉七》又作安仁人,見進士,作衡陽人。卷一百六十七《人物志八》記載:余守觀,字尚賓,衡陽人,正德辛未(1511)進士,知巨野縣,縣經流寇,城郭殘破,守觀繕完如舊,治獄廉察,一時稱神明,以治行異等,擢禮科給事中,有聲,假歸卒。 SPAN> 字大振,南直隸鳳陽府定遠縣人,匠籍,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楊慎榜三甲第一百五十六名賜同進士出身。正德間知山東歷城縣,不受請托,不畏強御,上官稱其能【《乾隆山東通志》】。嘉靖二年(1523年)為御史,嘗劾司禮太監張佐蒙蔽罪。明年(1524年)七月,與王時柯等被杖戍邊。居戍所十四年。皇子生,赦還。穆宗即位,時柯、翱皆復官。贈時柯光祿少卿。《道光定遠縣志》《明史》卷一百九十二列傳第八十 正德九年甲戌科(1514)唐臯榜 余禎 字興邦,《江西通志》作字邦興。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下坊人,民籍,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年)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唐臯榜二甲第三十八名賜進士出身。授工部主事,改武庫司,嘉靖甲申(1524年)議大禮,以諫獲罪,受廷杖死。至隆慶改元,奉勘合,稱禎素忠,忠愛之,公抗疏闕庭,堅持大禮之議,直遭嚴譴,遂以殉身,歿不能為殮,贈光祿少卿,祀本縣鄉賢祠。《萬歷南昌府志》《江西通志》作余禛,余秉清子 余才 四川成都府內江縣人,軍籍,祖籍湖廣武昌府崇陽縣人【見《崇陽縣志》《選舉志·進士》載:甲戌唐皋榜,官少卿,外籍中】,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四川鄉試舉人,正德九年(SPAN>年)甲戌科唐皋榜二甲第八十一名賜進士出身,歷任禮部郎中,官至光祿寺少卿,執持堅定,識度精詳,以議禮死于廷杖,隆慶改贈太常少卿。《康熙四川總志·人物》事見《明史》卷一百九十一,列傳第七十九。正德十一年(1516年)赴重慶、新都兩地督造禮部尚書劉春伊母鄧氏墓和楊廷和之父楊春之墓。見《新都縣志》《明代進士登科錄》載:官奉議大夫吏部儀制清吏司郎中,正德十六年辛巳(1621年)會試任印卷官。余才墓在內江縣南梅子塆,一載龍橋頭。 余才,字德仲,內江人,正德甲戌(1514年)進士,授吏部主事,歷員外郎,十年練習國典,大宗伯及諸曹長有大疑難,必先訪才,方詣閣定議奏上,時中貴人黨導武皇游畋,才疏諫,觸上怒,杖之朝堂,幾斃。佛郎機國素不貢,一日齎重寶乞朝獻,才知其謀,拒不納,同舍勸之曰:“上方寵甚,何執之堅乎?”才曰:“是以利啗我,必有異謀,謹備之。”未幾,報寇邊,噬吞諸夷,卒按其罪。世宗入繼,諸議禮悉才裁酌,時擇后,有指揮某者,首以女謀選,世系實宦者,臺諫以為言,上命司監閣部議,是非莫決,才急取兵部冊辨正其事,事遂寢。由是內豎銜之。初,大禮議起,舉朝執為人后,不宜私所生之議,才贊宗伯覆奏,且獨疏申明統宗大法,又復爭本生非貶詞,欲與所后稍別,百官各疏泣諫,上命司禮錄姓名,杖四品以下者于闕前,疏首楊慎等俱充遣,才因迎獻神未與,及還,廷杖四十,視前益嚴,再絕復甦者七次,朝臣死者十七人,病者數欲引去,不許。才又疏寬恩廣孝,以勵臣節,乃稍馳禁。文襄席公論禮合上意,擢禮部尚書,才以論見不同,數自劾罷不能得,太常卿言安陸奉祠宜用八佾十二籩豆者,臺諫交攻之,乃自陳諉毛尚書,才謂毛雖卒,不宜令受誣,抗疏力詆其奸,士論壯之。尋轉光祿少卿【嘉靖六年(1527年)】,會四方告災,有詔京官三品以上陳時政,才奏求言貴廣,毋限官品,條上數事,下所司議刑,才再被刑,刑神衰耗,病癱四閱月,少間,起入朝,會廷讞張寅獄,中貴挾舊憾令偵事者奏才暨汪太仆議東闕,被拷訊仰杖,下獄,病體弗勝,誣服罷官,臥數月,竟流潰抱痛卒,才身若不勝衣,遇事擔當,有膽力,與僚友厚善,仆隸廝養亦愛服無后言,隆慶改元,四川撫臣以死事聞,贈太常少卿,祀鄉賢。《資州直隸州志》 余廷瓚 字伯獻,江西饒州府鄱陽縣人,正德二年(1507年)鄉試舉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唐臯榜三甲第一百三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為行人司副,武宗南巡,京師洶洶,廷瓚集僚友議曰:“我等雖非言官職,若此事可默默耶?吾不辭為疏首。”時從者半。疏十不可,疏入,帝震怒,杖于廷,下錦衣獄,既宥數日,卒于邸。世宗立,贈太常丞。《明史》有傳。 正德十二年丁丑科(1517)舒芬榜 余承勛 字懋功,號方池,明朝四川眉州青神縣人,軍籍,余子俊之侄孫,余寰之子。明正德年間中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舒芬榜二甲第二名賜進士出身【光緒青神縣志誤作弘治丁丑科進士】,官授翰林院修撰,時人稱之“余翰林”。授翰林修撰,嘉靖間議大禮被杖,復為錦衣衛百戶王邦奇假以建言邊情誣奏,兵部主事楊惇,惇子與勛友善,亦詿誤被遣,后復職還家,著書三巖山四十馀年,與楊慎為騷雅友,撫按十馀薦不起。《眉州志》 正德十六年辛巳科(1521)楊維聰榜 余鋟 字文甫,浙江嚴州府遂安縣(今淳安縣),民籍人,國子生,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楊維聰榜三甲第五十一名進士及第。授浦城知縣,以廉干調繁福建閩縣,兩邑立祠祀焉。升南刑部主事,居父母喪,哀毀盡禮,服闕,補兵部武選司主事,以錦衣員冗,疏軍政八事,請裁不當襲者,遂為千戶陳紀所誣,下刑部獄,久之,上知其忠,罪諸誣者,由是為時貴所忌,初為廣東參議,升山東副使,山東右參政,提刑按察使,董筑南旺湖,有功運道,進階一級,歷官山西左布政使,卒于任。僚屬賻祭歸櫬焉,祀郡邑鄉賢。子顯思,江西按察司經歷,鯁直不阿,升霸州同知,致仕。見《民國遂安縣志》、《浙江通志》《明代進士登科錄》載:貫浙江嚴州府遂安縣(今淳安縣),民籍,國子生,治《春秋》,字文甫,行二十一,年三十四,(萬歷十五年丁亥(1587年))三月二十五日生,曾祖余士淵,祖余孟謹,父余廷奉,母姚氏,兄余鐶、錠、鎮、鎬、铏、鏜、鈺。娶王氏,浙江鄉試第六十八名,會試第一百四十七名。《福州府志》作嘉靖間曾任福建按察使司副使。 余經 字朝綱,號石龍,廣東廣州府順德縣白藤人,幼奇穎,六歲矢口成文,弱冠補邑弟子員,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領鄉薦,痛父不得見,泫然涕下,諱日輒嗚咽不自勝,筑堂曰:感梅,以寓孝思,著有《感梅堂記》。事母至孝,仲弟早歿,視其遺孤如己出,丁內艱,哀毀骨立,正德十六年(1520年)辛巳科楊維聰榜三甲第八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是年武宗南巡,輟廷試,越明年,辛巳(1521年),世宗即位,廷對后,授行人,奉使葬祭蜀王,還贈幣不受,復贈以詩,士大夫因制皇華歸詩卷以榮其行,復命,擢刑科給事中,劾兵部侍郎胡世寧,南京督學蕭鳴鳳,廣東督學魏校,人稱其直。乙酉(1525年),奉命清察兩廣錢谷,會計不爽毫忽,嘉靖六年(1527年)廷議大禮忤旨,左遷漳浦縣丞,朝論稱屈,而經不少介,自作詩曰:崛彊每孤良友戒,要樞甘讓別人登。漳浦枕山瀕海,向稱難治,經履任,民皆急公庭無留獄,當道委攝龍溪篆,經力辭,未一年擢升甌寧令,士民涕泣扳留。蒞甌寧甫三月,卒于官,甚貧,撫按為遣官護喪歸,今會城仁厚里諫垣坊皆其子孫云。《廣州府志》作廣東番禺人,后徙順德(江門市江海區荷塘鎮南村)人。 余文瑞 字一麟,行二,湖廣黃州府黃岡縣人,民籍,國子生,治《書經》,三月初七日生,曾祖余懋,祖余詢,父余本,七品散官,母余氏,繼母彭氏,兄文奎、文儀、文禎、文熹;弟文詔、文泰。娶唐氏,繼娶周氏。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科湖廣鄉試第五十五名舉人,會試第二百五十三名,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楊維聰榜三甲第二百一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官行人。《黃州府志》《明代進士登科錄》《嘉靖湖廣圖經志》 嘉靖二年癸未科(1523)姚淶榜 余承業 四川眉州青神縣人,軍籍,余子俊之孫,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姚淶榜第二甲第六十四名賜進士出身。嘉靖六年(1527年)任河南南陽府鄧州知州(《鄧州志》),嘉靖十年(1531年)任云南府同知,廉明威惠,益滇實深。嘉靖十二年(1533年)任南京戶部分司主事【駐揚州】,《康熙四川總志·人物》作官云南僉事。《云南通志》:作嘉靖年間歷官云南按察使司僉事、副使。《湖南通志》:余承業,青神進士,湖廣右參議。《嘉慶重修揚州府志》 余洲 字子居,祖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直隸順天府大興縣羽林前衛人,匠籍。余一正之子,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順天鄉試舉人,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姚淶榜二甲第一百零四名賜進士出身。《順天府志》《大興縣志》 余升 祖籍浙江衢州府開化縣,直隸順天府薊州大寧營州右屯衛人,軍籍,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順天府鄉試中式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姚淶榜三甲第一百七十名賜同進士出身。嘉靖十七年(1538年)安徽廬州府無為州知州。《廬州府志》《順天府志》《開化縣志》《薊州志》《浙江通志》 《安邑縣志》:余昇,薊州進士,正德間任山西解州安邑縣知縣,嘉靖中任延安府延長縣知縣。《延安府志》 余勉學 余勉學,《進士題名碑》作佘勉學,廣西柳州府馬平縣人,祖籍湖廣孝感縣,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姚淶榜三甲第二百三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刑部郎中,嘉靖十三年(1534)任廣東連州判官。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任徽州知府,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貴州按察使司副使。《廣州府志》《息烽縣志》《貴州通志》 《廣西通志》余冕學,字行甫,柳州人(廣西馬平縣),登嘉靖癸酉進士,授錢塘縣知縣,精采逸發,黠吏猾民相戒不敢犯,性甘清苦,門無私饋,士民畏且愛之。選監察御史,遇事敢言,侃侃不避權貴,時太宰汪鋐秉銓不法,公列其奸狀以聞,上震怒,下詔獄,尋以汪敗得釋,左遷連州判官,回翔州郡,凡十馀年,歷升知徽州府,歲大旱,發倉賑濟,民賴全活甚眾。徽俗健訟,公以理諭遣,囹圄為空。丁內艱,復除常州府,升天津兵備副使,嚴世蕃嫉公,嗾言官劾之,事白,補貴州視獄,多平反,升福建參政,晉按察使,以觸時忌,致政歸,歷官三十馀年,田宅靡所增益,柳人稱鄉先生可法者必推公云。 嘉靖五年丙戌科(1526)龔用卿榜 余胤緒 又名余仍緒,【《康熙湖廣通志》作余應緒,不管叫余仍緒,還是余應緒,應該都是清代避諱雍正而改】字思孝,號玉崖,(?~1565),明湖廣德安府應城縣黃灘余家橋人。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湖廣鄉試舉人,嘉靖五年(1526)中進士。任吏部考功郎中,以考察秉公,遭權貴忌,罷官歸。后再起官至戶部侍郎。他的一位先祖叫做余雄仁的,官至宋朝樞密副使,后來世代為官,到了第六代余仍緒的父親余裕,嘉靖初年貢生,任四川夔州府開縣縣令,終通政使司參議。余胤緒著作有《玉崖集》《遵古便覽》等。 余棐 字子忱,南直隸徽州府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轄)沱川人,生而穎異,弱冠以會試第二人傳臚【丙戌科龔用卿榜二甲第一名賜進士出身】,選庶吉士,時首揆適非館中入閣者惡其同輩自負,讀書中秘之名,并令外選,棐遂授廷評,及任政,侃侃不恂,時大賈有殺人當坐者,法司同聲稱枉,棐三往復,卒坐之。棐有進遺資謁王陽明,遂大悟,主廣東戊子鄉試(1528年),旋卒,著有《率峰集》。《道光徽州府志》 余鍧 余鍧【hng】,字子振,江西饒州府德興縣人,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鄉試舉人,嘉靖五年丙戌科(1526年)龔用卿榜二甲第二十八名賜進士出身,授浙江嘉興府推官、福建汀州府推官,嘉靖七年(1528年)任浙江鄉試對讀官,征拜山西道御史,巡居庸關(巡撫,見《四鎮三關志》),劾罷太監劉岑、姚正。再按湖廣,發楚州世子賄,為諸不法事,權貴忌之,謫宿州判,歷官刑部郎,升守保定府,疏陳四事,曰精選官軍,曰增筑城垣,曰招募士兵,曰取回驛站。歲饑捐俸百馀金買稻助賑,為富民倡。再守衢州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任】,民謠曰:“進斗米,余青天,官司不用錢!”卒于官【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父余圻,贈御史。《江西通志》《民國衢縣志》《汀州府志》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1532)林大欽榜 余樾 《進士題名碑》作徐樾,《江西通志》作余樾【yuè】,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林大欽榜二甲第六十二名賜進士出身。據《泰州學案一》中《布政徐波石先生樾》一文可知,應為徐樾。 余光 字晦之,直隸江寧籍,南直隸徽州府祁門縣人,明嘉靖十年(1531年)應天府鄉試舉人,十一年(1532)壬辰科林大欽榜三甲第一名賜同進士出身,授南京大理評事。擢御史,巡按廣東。時安南莫登庸篡黎氏,世宗定計征討,疏諫不納,復言萬里窮兵不妥,已遣官責其修貢,乞假便宜。世宗以疏中引用五季、六朝事,下之兵部。咎光輕率,奪其俸。無何,光進《鄉試錄》。禮部尚書嚴嵩摘其所進《鄉試錄》中之誤,奏之,被逮削籍。事見《明史》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嘉靖十四年乙未科(1535)韓應龍榜 余爌 字德明,號柏坡,江西饒州府樂平縣人,民籍,父余豸【zhì】,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科鄉試舉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韓應龍榜三甲第四十九名賜同進士出身。曾任浙江提刑按察司僉事。見《浙江通志·職官志》 《江西通志·余爌【kuàng】傳》:字德明,江西饒州府樂平縣人,嘉靖乙未(1535年)進士,授行人,擢兵科給事中,時銓部許讃挾權市私,爌連章劾,讃及選司李棟并罷去。又直疏邊方撫臣龍大有、樊繼祖等貪冒失機之罪,薦宿望名臣曾銑、韓邦奇,計安邊境,朝論壯之。又條陳六事,尋以直忤時,謫浙江布政司都事,尋【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擢閩建陽尹,治功卓異,累遷按察司僉憲,會安溪九龍洞劇盜嘯聚劫戮滋蔓,爌調度官兵民進逼諸險,出奇掩擊,賊魁陳日輝就擒,空其巢洞,閩人士為勒平寇碑頌功德,官至憲副。丁外艱,卒于家,祀名宦。《建陽縣志》 《進士登科錄》載:余爌,貫江西饒州府樂平縣,民籍,國子生,治《詩經》,字德明,行四,年三十一,七月二十七日生,曾祖余壽增,祖余榮福,父余豸,母彭氏,弟余炯,貢士,余煇、余熾。娶夏氏,江西鄉試第十八名舉人,會試第二百二十一名。《貴州通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任貴州左參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