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抽象單個物體得出來的數。它可以是一個人,一只狗,一根竹子,一節草,也可以是一枚算籌。而在造字的時候,老祖宗就是用算籌來表示數字的,橫置一枚算籌表示“一”,兩枚表示“二”,三枚表示“三”……,依此類推。到了后來,“四”以后的數字,就用“近取諸身”等方式,使之有了變化。 在這里,先不討論數目字老祖宗是如何表達,讓我更著迷的是過去的“籌”。它是古代用于計數的算籌,因此也可說為計策。說到這里,你是否想到了三國時的周瑜、諸葛亮?想到了古代打仗時的將軍們。他們身置軍帳,手里拿著一把算籌,打仗前用“籌”來估算敵我雙方形勢。如果自己的軍隊比敵方多上幾萬人馬,就把手里的一枚籌扔到已方的籌碼筒里;如果感覺敵人的兵器比自己先進,就把手里的一枚籌扔到敵方的籌碼筒中。等把敵我雙方的各種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兵器等因素算盡,然后數一數敵我雙方籌碼筒里籌的數量,如果已方比對方多出一籌,就叫略勝一籌,這仗可以打,有打勝的把握;如果已方的籌碼少于對方,這叫略損一籌,這仗就不能打,或很難打,沒有打勝的把握。 這就是“運籌帷幄”這個成語的來歷。 一個好的將才,必然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人。諸葛孔明是,周瑜也是。后來,有了紙筆,有了算盤,有了更先進的計算手段,人們不再用“籌”來推算敵我雙方的勝敗機率,但“運籌”“籌劃”還是要在事前作足作透。現代戰爭的兵棋推演,信息化時代的計算機推演,都是在戰爭之前的謀略形式。 我們現在還經常使用一個詞,叫“一籌莫展”,其意思是指一點計策也想不出;一點兒辦法也沒有。這只是一種結果,而原因正是在謀略之時勝算太少,以至已方裝籌的筒里沒有一枚籌碼! 現代人的大腦發達了,使用的計算工具先進了,在各種謀略上也比古人先進了很多。然而,在做事之前,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深思熟慮,謀定而動,常常使自己陷入一籌莫展的境地。做事之前,我們不妨學學我們的老祖宗,學學中軍帳里的那些將軍,運籌帷幄,謀定而動。這樣,才能讓自己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立身于不敗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