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本章老子通過觀察人類和草木的生存現象——“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從而推論“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接著,老子又通過——“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之事例來論證之。最后,老子得出了“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結論。其旨在教人貴“柔弱”、戒“剛強”。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1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2。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校釋] ○1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有“萬物”二字,傅奕本、嚴遵本無“萬物”二字。 ○2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從王弼本。河上公本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帛書甲本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恒。”乙本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競。”按:《列子·黃帝篇》、《淮南子·原道訓》引作“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文子·道原篇》引作“兵強即滅,木強則折”。 [今譯] 人出生降世的時候,其肢體是柔弱的;人死亡離世的時候,其肢體就(由柔軟變得)僵硬了。 草木萌芽生長的時候,其枝葉是柔脆的;草木凋謝死亡的時候,其枝葉就(由柔軟變得)干枯而僵硬了。 所以,堅強的事物屬于死亡的一類;柔弱的事物屬于生存的一類。 因此,如果用兵逞強于天下,就必然會遭到正義力量的奮勇還擊而滅亡;如果樹木強壯高大了,就遲早會被砍伐而折斷。 凡是強大的事物,總是處于下降衰弱的趨勢;凡是柔弱的事物,總是處于上升發展的趨勢。 [札記] 生之柔弱死堅強,兵強則滅木強亡。 牢記堅強死之徒,持守柔弱致安康。 第七十七章 本章老子通過“張弓”過程中產生的自然現象——“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來形象地論證“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天之道”。這是老子針對“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而有感而發的。其中,反映了老子均衡、共富的社會理想。其旨在教人效法“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1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2。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3?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校釋] ○1天之道,其猶張弓乎:從河上公本,王弼本“乎”作“與”。“其”,這里用作語氣詞。它的作用主要有二:其一、表示估計、推測。有時雖然是自己很有把握,但為了表示謙虛或客氣,也用“其”來表示自己的意見并不一定對,只是一種估計、推測。這種“其”字可譯為“大概”、“可能”、“或許”“恐怕”等。其二、表示反問,相當于“豈”。可譯為“難道”。本書選前者,蓋老子謙遜也。“乎”這里用作語氣詞,表示疑問語氣。表示疑問語氣時,按提問的出發點和疑問點的性質不同,可分為詢問、反問和推測。這里為推測(與“其”相配合)。這種“乎”字可譯為“吧”。 ○2不足者補之:從王弼本。河上公本“補”作“與”(“與”,給與)。按:帛書(乙本缺文)甲本亦作“補”。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從河上公影宋本及王弼本。河上公道藏本作“能以有余奉天下”。按:帛書甲本作“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乙本作“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 [今譯] 天之道,大概就好像張弓一樣吧?(張弓射箭時,一面將扣在弓弦上的箭往后拉,一面將弓向前推。此時,)箭向內(向下)降低,弓向外(向上)抬高;弓的長度(兩弓梢之間的距離)減少,弓的寬度(弓柄與弓弦之間的距離)增加。 天之道是:減少有余的而補充不足的。人類社會中有私心者的行為準則卻不是這樣,它是剝奪不足的(人的財富或勞動成果)來供養有余的(人)。 誰能夠把有余的(財富)用來供養天下(財富)不足的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夠做到)。 因此,遵道而行的圣人有所施為而不圖報,功業成就而不居功,(因為)他不愿表現自己有道德有才能。 [札記] 天道其猶張弓乎?減損有余補不足。 道者法之奉天下,為而不恃功不處。 第七十八章 本章旨在教人“柔弱”“不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本章經尾之“正言若反”這一畫龍點睛之筆,使全書所提出的諸如此類的主張令人茅塞頓開。 天下莫柔弱于水○1,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2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3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4,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5,是謂○6天下王。” 正言若反。 [校釋] ○1天下莫柔弱于水:河上公本作“天下柔弱莫過于水”。按:帛書甲本作“天下莫柔□□□”,乙本作“天下莫柔弱于水”。王弼本同帛書乙本。本書從后者。 ○2以:河上公影宋本與王弼本無“以”字,據河上公道藏本及帛書本而補。蓋“以其”二字為該經習用之語。 ○3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從王弼本。河上公影宋本與王弼本同,而道藏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按:帛書甲本作“[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乙本作“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 ○4是以:從王弼本,河上公本作“故”。按:帛書甲本作“故”,乙本作“是故”。 ○5受國不祥:從王弼本。河上公影宋本于“不祥”前有“之”字,而道藏本無“之”字。按:帛書甲本作“受邦之不祥”,乙本作“受國之不祥”。 ○6是謂:從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是為”。按:帛書甲、乙本皆作“是胃(謂)”。 [今譯] 天下沒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堅強事物(的力量)沒有什么能夠勝過它,因為水柔弱沒有什么能夠用來代替它。 弱的能夠勝過強的,柔的能夠勝過剛的。(這個道理,)天下沒有(多少)人不了解,但是沒有(多少)人肯去踐行(“柔弱”)。 因此,圣人說:“能夠承受國家的恥辱,這樣的人才可以配稱國家的君主;能夠承受國家的災難,這樣的人才可以配做天下的君王。” 正確的言論,(如果不經過認真思考就會覺得)好像錯誤的言論一樣。 [札記] 水攻堅強不可擋,柔之勝剛弱勝強。 圣云受垢是謂主,正言若反細思量。 |
|
來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黃●老之學與老●莊之學等知識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