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五六歲的時候,以逗小孩為樂的大人,說我不是父母親生的,是從遠方的親戚家抱來的小孩,我的第一反應是眼圈紅了要掉淚,然后憋著臉怒目而視,大人們像看猴戲一樣地開心大笑。 晚上追著問母親,得到母親再三的保證之后,才沉沉睡去。 睡夢里還在哭鬧掙扎,哀求著不要被送回那個不認識的親生父母家。 1. 抱錯孩子,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過,因此遭受傷痛的人,也不在少數。 2017年,上海靜安區法院受理了一起訴訟,28歲的兒子與父母兩人經DNA鑒定,均不存在血緣關系。張女士懷疑28年前醫院抱錯了小孩,一紙訴狀將上海市第一婦嬰醫院保健院告上法庭。 2007年,香港的李先生驗血時發現,父母都是0型血,自己卻是AB+型血,而DNA檢測結果也證明,李先生與父母并無血緣關系。 2013年,日本一家醫院60年前弄錯嬰兒身份,讓男子原本該是資產家繼承人的男子,過了一輩子的清貧生活,60年后當事人提出訴訟,法院判處醫院賠償3800萬日元(約為224萬人民幣)。 而在日本,就有這樣一部電影,講述了兩個家庭,在得知抱錯孩子之后,發生的人生故事。 六歲的慶多,父親嚴厲而冷漠,母親溫柔關切。 他學鋼琴沒有天賦,做學生也不夠優秀。 但乖巧懂事的他,仍在父母為他規劃的人生里,默默地努力。 做全職太太的母親綠,把慶多打扮得像一個小王子,在建筑公司的做高管父親良多,從小接受精英教育,事事都做到優秀,他賺來的錢足夠一家人住著都市里的豪華公寓,站在陽臺上,就能俯瞰東京的繁華。 父親良多,除了對兒子的不優秀心存遺憾,一家人倒也過得其樂融融。 2. 突然有一天,醫院告訴夫妻倆,慶多不是他們的親生兒子,當年醫院抱錯了小孩,他們的親生兒子,養在齋木先生家里。 果然,所有慶多的不優秀,似乎都找到了原因,沒有血緣關系,就是最科學的解釋。 要不要換回孩子,醫院說,大部分家庭選擇換,良多的父親說,血緣比什么都重要。 齋木告訴良多,孩子就是時間,要陪伴,而良多回答,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世間有各種各樣的父愛,自己的父親就是如此。 兩家的小孩,就這樣在大人的安排下,以游戲的名義,開始了在親生父母家的交換生活。 六歲的慶多,被父親良多許可,再也不用練習不擅長的鋼琴了,再也不用為了成為精英而刻苦努力了。 慶多問父親,要去多久的時候,良多只是含糊的回答,要完成任務才能回家。 孩子換過來了,而良多繼續忙他的工作,被交換過來的親生兒子琉晴,拿到了一個每日作息清單,要求他學英語、學鋼琴、獨自睡覺、學習正確拿筷子、喝飲料不準咬吸管…… 生性活潑的琉晴,和獨自專橫的良多,互相看不順眼,琉晴并不像慶多那樣聽話好管教,竟然自己搭乘電車,跑回原來的父母家。 苦悶的良多,一方面為管不住孩子而生氣,另一方面又覺察到,這個親生兒子的生性像極了自己,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結果嗎? 而另一邊,齋木卻把大把的時間用來跟親生兒子親近,跟他一起洗澡,帶他修理玩具,跟他一起游戲,那種溫暖動人的煙火氣,讓這個不算富裕的家庭,充滿歡聲笑語。 專程跑來齋木家,接親生兒子回家的良多,在門外叫喊琉晴,慶多聽到熟悉的聲音,跑到里屋的門邊探出頭去,他多希望父親來接的是自己,然而自始至終,父親并沒有提及自己,敏感的孩子鉆進了衣櫥,這一幕讓人心疼。 3. 良多是有反思的人,回家后的他,開始學習怎么做父親,他放下冷漠臉,跟親生兒子親近、玩耍,在客廳搭起帳篷,一家人看星空閃爍,在陽臺??“釣魚??”。 似乎故事在這時,快到圓滿的結局了,而親生兒子揉著淚眼,一句不經意的,??“我想回家,對不起??”,讓良多夫妻心里觸動不已。 到底選血緣關系,還是在時間里培養的養育之情,要如何選擇,似乎沒有表面上那么簡單。 良多在沙發上,發現了被自己扔掉的慶多送的父親節手工花,翻著單反相機里,慶多不知什么時候??“偷拍??”自己的畫面,有工作的樣子,有睡覺的樣子,有微笑的樣子,有腳丫子的特寫,一張張照片讓他頓時淚目。 這時,換不換小孩,似乎都不那么重要,而如何學做一個合格的父親,才是他應該學會的事情。 在電影的最后一幕,良多夫妻把琉晴這個親生兒子,送回了原來的父母家,也準備接慶多回家。 而受了傷害的慶多,卻像一陣風一樣跑開了,他雖然小,但什么都懂得,大個子的良多,在后面追逐著慶多小小的身影,慶多卻說著??“你已經不是我的爸爸了??”。 良多承認著自己的錯誤,真誠的道歉,和肢體語言,告訴孩子任務結束了,他學著做一個合格的父親,請孩子給予他機會。 在影片的結尾,那個高大的中年男人,跟孩子緊緊抱在了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