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致肩痛的原因中,肩周炎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2%。導致肩痛的頭號殺手是肩袖損傷,臨床診斷的肩痛將近50%是由于肩袖損傷引起的,在脫離教科書的情況下如何快速準確的診斷是很多醫生遇到的難題。今天本文作者就從不同的臨床視角為大家詳解肩袖損傷的診治要點 ,值得參考學習! 肩袖損傷 (一)背景 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肩痛原因為肩袖損傷,而不是我們熟知的肩周炎(更科學的叫法為粘連性關節囊炎),解剖研究發現,30%—50%的尸體/標本有肩袖損傷,說明肩袖變性屬于正常的衰老過程。 肩袖組成:起于肩胛骨 止于大結節: -岡上肌 -岡下肌 -小圓肌 止于小結節: -肩胛下肌 S:岡上肌腱 I:岡下肌腱 T:小圓肌 SS:肩胛下肌 (二)病因 肩袖損傷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退變、血運、撞擊及創傷,對個體而言,可由一種或多種原因導致。 1.急性外傷 2.慢性勞損(大多數) 隨著年齡的增大,肌腱可出現的退變及纖維化,然后肩袖滑膜的表面部分性撕裂,最后導致肩袖全層的撕裂。 肩峰下撞擊綜合癥是肩袖損傷的最常見的原因。由于肩袖(尤其是岡上肌腱)和肱骨頭反復撞擊及喙肩韌帶的牽拉,使肩峰前突的下表面邊緣增生骨刺和骨贅,而岡上肌腱從喙肩弓下方穿過,前屈肩關節時易發生撞擊。 岡上肌腱遠端1cm內為無血管區域,為肩袖容易損傷的另一重大原因,且該部位是肩袖損傷最常見的發生部位。 (三)病理及分類 大部分是慢性勞損導致的磨損改變或者肌腱退變,小部分的肩袖撕裂為急性外傷導致的斷裂、出血。 1. 分期:Neer將肩袖損傷分為三期 I期:出血水腫期。<25歲,病變可逆,有疼痛弧。 Ⅱ期:肌腱炎期。25歲—40歲,癥狀和體征較I期加重。 Ⅲ期:撕裂期。>40歲,可嚴重的肩痛及功能障礙。 2.分類 1)部分撕裂(按位置):可發生在關節側(91%年輕運動員)、滑囊側、肌腱內(尸體研究更常見),說明肌腱內撕裂更難診斷。 2)全層撕裂(按大小分類):Cofield分類
(四)臨床表現 1)疼痛:大部分為肩峰下或前外側,可發散至三角肌止點區域,夜間明顯,不能側臥,影響睡眠。 2)無力:疼痛及肌腱損傷引起。 3)主動活動受限:開始時肩關節的被動活動度能完全保留,疼痛可導致一定程度的主動活動受限,但后期發生關節繼發性攣縮而導致粘連性關節囊炎,進而導致被動活動受到影響。 (五)輔助檢查 1)X線片 常規X線片上,表現為肱骨大結節上移、肩峰下間隙變窄(正常約10—15mm)、肌腱鈣化、肩峰下骨贅高密度影等。肩袖損傷后,特別是巨大肩袖撕裂,肱骨頭失去正常的岡上肌壓力,因而失去對三角肌牽拉的拮抗,導致肱骨頭上移。肌腱及其附著點由于反復勞損、退變,局部出血、纖維化,進而導致鈣化。 肩峰出口位:可清楚看到肩峰的形態,并可測量肩峰到肱骨頭的距離(A—H),正常范圍為10—15mm。 肩峰分型: 2)常規MR檢查 0級:正常,表現為均勻一致的低信號。 1級:對應分期I期。肌腱出血、水腫、炎癥反應,可見有線性的或散在性的信號增高(中等信號),但肌腱形態正常。 2級:對應分期II期。表現為變細或形態不規則的信號增高。對于肩袖部分撕裂,可見不累及肌腱全層的高信號。 3級:對應分期III期。肌腱完全斷裂,MR可見肌腱連續性中斷,斷端回縮,間隙被累及肌腱全層的高信號填充。 3)MR造影 對于癥狀明顯而MR平掃有疑問者,可行MR造影。通過關節腔內注射生理鹽水或GDTA,可得到更清晰的影像。 (六)鑒別診斷 肩袖損傷主要與粘性性關節囊炎鑒別,要點如下圖: (七)治療 1)非手術治療 ①適應癥:
注意:癥狀持續時間的長短和非手術治療的長期效果負相關,超過6個月的患者預后不佳。 ②措施: A.物理治療:急性損傷需休息、制動(石膏或外展架固定于外展、前屈、外旋位2—3周),非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熱敷、理療、功能鍛煉等。注意盲目和過度的功能鍛煉適得其反。 B.藥物治療:抗炎鎮痛類藥物、局封藥物、PRP等。 2.)手術治療 ①適應癥:
注意:部分無癥狀的肩袖撕裂可發展為有癥狀的肩袖撕裂,部分損傷的范圍可擴大,且隨著癥狀的時間變長,撕裂的肩袖肌肉的脂肪變性范圍會增加、程度會加重,故當肩袖撕裂較小或肌腱脂肪變性還不明顯時,越早手術,術后效果越好,還需注意任何術前關節的明顯僵硬,術前必須糾正,以避免術后嚴重的關節僵硬。 ②手術方法: A. 關節鏡:適用于部分撕裂及小到中等的肩袖撕裂。 B. 開放性手術。 來源:本文由供稿單位提供,作者尹家廣(授權本平臺發布),指導老師:張小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