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畫,孔子及其弟子 儒家思想是我國古代的主流思想,其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道教全真派祖師多精通儒學。 金代進士出身的范懌,任寧海州(今山東煙臺牟平區)地區的文官學正,他贊嘆全真祖師王重陽“博通三教”,即重陽祖師對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都有著非常透徹的理解。 ![]() 圖為元代永樂宮重陽殿壁畫 重陽祖師世居陜西咸陽,在當時的京兆府(今西安)入府學,進行過系統的儒學教育。《重陽全真集》中有言“儒門釋戶道相通”,又言“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可見祖師對三教真義的匯通。 《論語》,是儒家的入門級經典,記載著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作為全真后學,我們當循跡祖師宗風,學好《論語》,打好基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一國的軍隊,可以強行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可以強行奪去他的志向。 一個人只有堅定了自己的志向,通過道德修養和能力提升,才能不斷地奮發向上,提升著自身的人格和精神上修養,抵受得住任何的威脅與誘惑。 這是孔子通過對人的內在志節的肯定,間接肯定了人的價值。 ![]() ——《論語·衛靈公》 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看問題要長遠,思考要成熟,辦事就會周詳,也就會及時預防流弊,讓憂患之事不得接近。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 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不用浪費時間在一起探討謀劃。 真正默契的合作者,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斗目標上,同呼吸、共命運。 ![]() —— 《論語·顏淵》 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也不要強求別人去做。 要求別人做什么時,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這樣做。在做事之前要進行換位思考,有利于更好的達成共識,和諧解決問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在某方面值得自己學習。 人們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找他人的缺點,愛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與人相處中,要看到別人的優點,學習;看到別人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若有,則改正。 ![]() ——《論語·里仁》 早上明白真理,晚上為它去死也可以。 領悟了生活的真諦、宇宙中的真理,縱然朝聞夕死,也會覺得心滿意足,不虛此生。否則縱然高壽,不得聞道、不明事理,亦枉然為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孔子在河邊觀水,說:“時間就像流水一樣日夜流逝,一去不復返。” 人生世事變化快,要珍惜時光。 ![]() ——《論語·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用平實的態度對待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習氣。 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 加強學習可以防止固陋,避免孤陋寡聞。不學無術的人才會固守成見。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君子按照天地的規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適安寧。小人則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憂慮算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