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作為舉世聞名的文化古國,我們很好的保留了文脈的傳承。不僅有正統文化的代表作《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還保留著民間智慧俗語。這些俗語經過中國老百姓上千年口口相傳,簡明扼要,貼近生活,非常實用。 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老話,老人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話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嗎?還適用現在的社會嗎? “哥走侄不親”哥哥過世之后,侄子與叔叔之間就沒有了親情關系。 村里有句俗語說的是“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嘴藐藐”,意思就是親戚之間的血緣關系,隨著代代相傳,越來越淡,到了第三代如果沒有來往基本上不再親了。這一情況在好多地方都有體現,隨著國家的迅速發展,人口流動性越來越大,有些親戚一年見不到幾次,甚至有好多表兄弟之間相互都不認識。哥哥不在了,如果嫂子再帶著孩子改嫁,小孩改姓,關系會更淡。 “姐去門檻斷”姐姐一旦過世,外甥就不會再登舅舅的門檻。 老話常說“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親”其實就是一個道理。姐姐如果去世了,做妹妹的也不會登姐夫家的門檻,為的也是怕別人說閑話。對姐姐的娘家人來說,姐姐不在了,娘家人也就很少去串門了,畢竟,在親緣關系中,姐姐作為紐帶聯系著相互的關系。 兄死弟就嫂如果兄長死了,弟弟就會娶了嫂子。 俗話說,“兄死弟就嫂,姐死妹填房”。這種事在現代社會是來看是有悖人倫的,不過在古代卻不少見。封建社會時,很多農戶家境貧寒,有時父母給老大張羅了婚事就沒有錢去給其他子女操辦了。如果哥哥去世之后,嫂子早晚會改嫁,弟弟沒有成家的話可以娶自己的嫂子,用老話說這叫肥水不流外田。這句俗語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今天已經成為了笑談,不過我們依然能在電視中偶爾看到這樣的故事情節。 通過對俗語“姐走門檻斷,哥去侄不往,兄死弟就嫂”了解。可以發現在農村,流傳著很多的俗語,其中有在理的,也有不符合現實的。“打春的蘿卜、立秋的瓜、死了媳婦的丈人家”被稱為三大最沒味的事情,很多時候一個大家庭關系好與壞,的確和某一個人的存在有著很大的關系,當這個人不在的情況下,感情、親情就會慢慢的變得淡薄,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增廣賢文》中有這么一首詩關于人際關系的描述:“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結遠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門前放根討飯棍,親親故友不上門。門前拴上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不信且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有酒有肉多兄弟,有難何曾見一人。世人結交需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雖說有些諷刺露骨,但也是貼近我們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