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句的內涵都是一樣的,都是關于介紹社會上,因身份血緣淡化而關系越發涼薄的情況。像《顏氏家訓》里就有“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也就是說,一家人最親的,無外乎自己的兄弟、妻子和父母,而以此延伸的旁支,其實日常生活說得多親,總還是沒有那點血脈聯系,多親也有限。所謂“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哥走侄不親:如果哥哥去世了,他的兒子也就是我的侄子,可不是我的兒子,這樣的話和我可就不親了,就算小時候多親近,長大了他有自己的生活,我有要管的家庭,總還是不能生活在一起。當然如果侄子沒成年或家庭有困難,那作為伯伯叔叔的我們自然也是要伸出援助之手,可這只是出于道義,不是就有多親近。 姐死門檻斷:想比起侄子還算有點血緣關系,彼此逢年過節還得上門拜訪而言,姐姐的老公,也就是我的姐夫,和我就沒有血緣關系了,兩人之間的感情幾乎全靠姐姐來聯系,如果姐姐死了,姐夫一家人幾乎就和我們沒有任何關系了,只是可能每年可能還會互相拜個年什么的。可如果姐夫再娶的話,那就是真真切切地和我們斷絕了關系,成了別人姐夫或妹夫了,這也就延伸出“門檻斷”這一說法,少了往來,自然就門檻斷了,是斷了往來的意思。 兄死叔就嫂:這種和上面兩種的情況有點不同,意思是如果兄長去世了,那作為弟弟就有責任照顧起寡居的嫂子,負責其衣食住行,甚至以前在農村,家長們還會讓叔叔迎娶寡居的嫂子,再結連理呢。本來兄長去世了,那嫂子就完全和我沒什么關系了,可是社會上“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的傳統道德文化又約束著兄弟們必須照顧嫂子,畢竟男人們出外打工,在家里喂豬種地、照顧父母起居的只能是嫂嫂們,她們對這個家是有恩的,這是必須得報的。要是嫂嫂還有一兒半女的話,雖然和我沒什么太親近的關系(參考“哥去侄不親”),可對父母來說,他們也是這個家里的人,是老人家的心頭肉,是一定要照顧的,而為了照顧父母的心情,我們再不愿意也必須對嫂子報恩,對侄子、侄女伸出援手。 這三句俗語雖然都是再說當今社會的涼薄,可是萬事不是絕對的,在很多新聞、電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家庭,都遇到“哥去”、“姐死”的情況,但并沒有“侄不親”、“門檻斷”的情況,甚至他們的感情比我們很多“一代親”的還要好,所以俗語雖然是上輩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但這經驗終敵不過人心,人心有好有壞,不能僅憑幾句俗語就將其蓋棺定論了。 |
|
來自: zhaocj0219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