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第十一--第十五) 山西被稱為“中國古建筑博物館”,古建筑以數量多、質量高、類型全、保存原始而獨步全國。從現存最早的唐建中三年(782)南禪寺開始,幾乎每隔五十年即可找到古建筑相續,可謂脈絡清晰,體系完備,是研究中國古建筑演變沿革的活教材。全國600余座元代及元代之前的早期古建筑中,山西獨占500余座;近200座金代及以前古建筑中,山西占到160余座;唐、五代、宋、遼建筑亦不下50余座。要選出山西古建五十強,標準不同,肯定會有不同的結果。本次排序僅依建筑年代早晚,不是綜合排名。另外在建筑的斷代上,不免會存在爭議,通常按國家文物局公布年代和有關專家考證為主,也會在建筑簡介中提出個人觀點,以供參考: 11.游仙寺毗盧殿:位于晉城市高平市南10公里宰李村西的游仙山麓。北宋淳化元年(990)建。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平面呈方形,單檐歇山頂,耍頭與下昂一致的最早實例,內部梁架元代做過整體抬升。 12.北吉祥寺前殿、中殿:位于晉城市陵川縣城西15公里禮義鎮西街村。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創建,就梁架與斗拱形制來看,金元維修改動較大。前殿三間歇山頂,平面近方形;中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懸山頂。 汾河谷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人杰地靈。奈何處于汾渭斷裂帶,地震多發,建筑屢建屢毀。特別是元大德七年的八級地震,晉南廣大城鄉忽然大風驟起,聲如巨雷,山搖地動,山崩滑坡,地裂渠陷,村堡移徙,城陷屋塌。392年后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幾乎在原地又發生一次8級地震,城廓房舍存無二三,居民死傷十有七八。使得汾河一帶早期建筑,尤其是元代之前的古建筑損毀殆盡,僅留下太古安禪寺藏經殿、芮城城隍廟正殿、萬榮稷王廟正殿、祁縣興梵寺大殿、夏縣余慶禪院、榆社壽圣寺山門、清徐狐突廟后殿、壽陽普光寺大殿、曲沃大悲院過殿、鄉寧壽圣寺正殿等數處宋代建筑和幾處金代建筑。 13.安禪寺藏經殿:位于晉中市太谷縣西南,北宋咸平四年(1001)建。面闊進深均三間,單檐歇山頂。 14.芮城城隍廟正殿:位于運城市芮城縣永樂南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建。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單檐歇山頂,后世改動很大。 15.崇慶寺千佛殿、三大士殿:位于長治市長子縣城東南22.5公里處的紫云山山麓。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宋代早期建筑的典范之作。 三大士殿北宋元豐二年(1079)建,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外觀為清代,梁架基本保持宋代原物。內有宋代磚雕神臺,宋塑三大士(現代補修)、十八羅漢。 未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