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道: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大月和小月合起來三百六十天而成為一年,人體也與天地日月相對應。但是人體的經脈分為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數不相符合,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說:天地陰陽的范圍,極其廣泛,事物的陰與陽是相對的,在具體運用時,經過進一步推演,則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再演繹下去,甚至是數不盡的,然而其總的原則仍不外乎對立統一的陰陽道理。天在上覆蓋著一切,地在下承載著一切,天上的陽氣下交,地上的陰氣上迎,陰陽相互交通,才能產生萬物。天地之間,萬物初生,未長出地面的時候,叫作居于陰處,稱之為陰中之陰; 若已長出地面的,就叫作陰中之陽。陽氣是萬物發生的動力,陰氣是萬物生長的基礎。所以萬物的發生,是借著春季氣候的溫暖;萬物的滋養壯大,因于夏氣的炎熱; 萬物的收成,因于秋氣的清涼;萬物的閉藏,因于冬氣的寒冷。如果四時陰陽失序,氣候無常,天地間的生、長、收、藏的變化就要失去正常,一切生息就要停止了。這種陰陽變化的道理對人來說,也有一定的規律,并且可以推測而知。 黃帝說:我愿意聽您講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岐伯說:人面向南方而站立,前面就是南方,在自然界,南方為陽,北方為陰,人與天地相應,所以人前面陽氣廣大,因此叫作“廣明”; 相對而言,人的后面為陰,而人背后是太沖脈所經過的部位,所以把后面叫作“太沖”。太沖脈所起始的地方,叫作少陰。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經,太陽經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其上端結聚于眼內角處的睛明穴,因太陽經為少陰經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陽氣旺盛屬陽,稱為廣明; 身體以下屬陰,稱為太陰經。太陰經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經,陽明經的下端起于足大趾側次趾之端的厲兌穴,因陽明經是太陰經之表,故稱為陰中之陽。厥陰經為里,少陽經為表,故厥陰經之表為少陽經,少陽經下端起于足四趾外端的竅陰穴,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稱為陰中之少陽。 因此,三陽經的離合,分開來說,太陽主表為開,陽明主里為合,少陽介于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緊密聯系的,不能相互背離,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陽。 黃帝說:我想再聽您講講三陰經的離合情況。 岐伯說:在肢體外側的經脈屬于陽經,在內側的為陰,所以在里的經脈稱為陰經,人體上下分陰陽,那么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而在上下之中的部位,也應當屬于陰。沖脈在下,在沖脈之上的脾經,稱為太陰經。太陰經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隱白穴,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稱為少陰,少陰經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陰經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大敦穴, 由于兩陰相合而無陽,厥陰又位于最里,所以稱之為陰之絕陰。因此,三陰經之離合情況,分開來說,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厥陰為三陰之里為合,少陰位于太、厥表里之間為樞。但三者之間,不能各自為政,而是相互協調、緊密聯系的,是不能相互背離的,所以合起來稱為一陰。 陰陽之氣,在十二經脈中有規律地循環流動,只有在內的氣正常運行,才能保證在外形體健壯,也只有在外的形體強健,才能保證氣聚合而不離散,這就是陰陽離合、表里相成的緣故。 學習中醫感覺吃力?臨床效果不穩定?交流時心里有貨說不出? 為什么四處求醫卻不得愈?不用急,我們針對方藥,針灸,正骨技術進行科普,讓每個圈友都有收獲。 愛好中醫養生,方藥,針灸推拿正骨的朋友,在這里將得到技術提升,治病求醫的都少走彎路!進圈學會中醫全科知識, 點擊圖片下方《中醫方藥針灸正骨交流營》進圈,現在購買我的付費專欄的朋友也可以免費進入圈子交流。進入圈子后所有內容永久免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