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陰陽離合論: 主要以 足三陽、三陰經的 分布、交接特點等 以木門的結構來比喻、論證 “三陰一體、三陽一體”,即: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以回答: 天為陽,地為陰, 日為陽,月為陰,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的問題,論述思想獨特 本篇應參考 《人體針灸 穴位掛圖》 作立體思維 并要結合考古文獻來思考 本文對足三陰、足三陽經 的分布情況描述得很清楚 而且論證命題 未提及手經脈 值得研究 可能與《足臂十一脈灸經》有瓜葛 《足臂十一脈灸經》 可能成書于春秋時期 書中以“足”表示下肢脈,共有6條 以“臂”表示上肢脈,共有5條 本文 只論足,三陰三陽經脈 未論及,手經脈 理論解析: 陰陽:陰經和陽經 離,分也 合,并也 本篇討論 陰陽離合 數的問題 陰陽,陰經陽經 義論,離合之數 對陰陽離合之數,注家有二說: ⑴ 一陰和一陽而言 陰經和陽經 離之則為二 合之則為一 分言為離,陰陽,各有其經 并言為合,表里,同歸一氣 此言陰陽 經之陰陽 陽表陰里,謂離 陰陽相偶,謂合 異者為離 同者為合 ⑵ 陰陽各分,太少厥(陽明),為離 三陰三陽總合于 一陰一陽則為合 離則有三 合則為一 從三而呈 十百千萬 皆離也 三陽歸于一陽 三陰歸于一陰 皆合也 三陰三陽 不應陰陽 后說義勝 陰陽本為,一分為二 以陰和陽,二者而言 亦是離合之數 譯文: 黃帝問道: 天屬陽,地屬陰 日屬陽,月屬陰 大月小月 合并起來 三百六十天 而成為一年 人體也與此相應 而人體的,三陰三陽 和天地的,陰陽之數 不相符合 什么道理 歧伯回答: 天地陰陽,范圍很廣泛 具體運用,進一步推演 則可以 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萬 演繹下去,甚至會是,數不盡的 總的原則 仍不外乎 對立統一 陰陽道理 天地之間 萬物初生 未出地面 居于陰處 即稱之為 陰中之陰 已出地面 即就叫做 陰中之陽 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 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 萬物的發生,因于春氣的溫暖 萬物的盛長,因于夏氣的炎熱 萬物的收成,因于秋氣的清涼 萬物的閉藏,因于冬氣的寒冷 如果四時 陰陽失序,氣候無常 天地間的,生長收藏 變化就會,失去正常 陰陽變化道理 也有一定規律 并可推測而知 黃帝說: 愿意聽講 三陰三陽 離合情況 歧伯說: 圣人面向 南方站立 前方名叫廣明 后方名叫太沖 行于太沖部位的經脈,叫做少陰 在少陰經上面的經脈,名叫太陽 太陽經的下端 起于足小趾外側 距趾甲角0.1寸的 至陰穴 上端結于,晴明穴 因太陽為,少陰之表 所以稱為,陰中之陽 人身上下而言: 上身屬陽,稱為廣明 廣明之下,稱為太陰 太陰前面的經脈,名叫陽明 陽明經的下端起于,足次指末端外側 距趾甲根角側后方,0.1寸的歷兌穴 陽明是太陰之表 故稱為陰中之陽 厥陰為里,少陽為表 厥陰之表,為少陽經 少陽經下端 起于足四趾末端外側 距趾甲角0.1寸竅陰穴 因少陽居厥陰之表 故稱為陰中之少陽 因此 三陽經 的離合 分開說: 太陽主表為開 陰明主里為闔 少陽介于 表里之間 為樞 但是三者之間 不是各自為政 而是相互,緊密聯系 所以合起,稱為一陽 黃帝說: 愿意再聽你講講 三陰的離合情況 歧伯說: 在外的為陽 在內的為陰 所以在里的經脈,稱為陰經 行于少陰前面的,稱為太陰 太陰經的根 起于足大指末端內側 距趾甲角0.1寸的隱白穴 稱為陰中之陰 太陰后面 稱為少陰 少陰經的根 起于足心的涌泉穴 即稱為陰中之少陰 少陰前面 稱為厥陰 厥陰經的根起于,足大指末端外側 距趾甲根角后方,0.1寸的大敦穴 兩陰相合而無陽 厥陰又位于最里 稱之為陰之絕陰 因此 三陰經 之離合 分開說: 太陰為三陰之表為開 厥陰為主陰之里為闔 少陰位于太、厥 表里之間而為樞 但是三者之間 并非各自為政 相互協調 緊密聯系 所以合起 稱為一陰 陰陽之氣,運行不息 遞相傳注,而于全身 氣運于里,形立于表 陰陽離合,表里相成 理論內容: ⑴指出 自然界陰陽,變化萬千 但要則在于,一陰一陽 即指陰陽的,對立統一 ⑵通過 足三陰三陽經脈 的根、結的論述 闡明了三陰三陽經脈 離則為三,合則為一 ⑶論述了 足三陰三陽經脈的 開、闔、樞生理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