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月27-28日,主題為“新時代的中國文化與全球化”三智論壇2018三智年會在京舉行。1月27日上午,復旦大學哲學系王德峰教授以《情感之路或理性之路?——從宋明新儒學返觀西方近代哲學》為題發表了精彩的主題演講。前面,我們與您分享了王德峰教授關于“中西思想之會通是否可能?”“16世紀中西方社會的共同主題:啟蒙”等內容。 今天,我們就繼續與您分享王德峰老師關于以禪宗形式出現的思想準備:佛教中的主體性原則(心即佛)、陽明心學的思想境界:性靈主體之確認、中國人的安心立命功夫:致良知(君子真樂)、西方近代哲學的理性之路、理性人格與性靈人格之對比等內容。 《感性之路或理性之路?——從宋明新儒學返觀西方近代哲學》 以禪宗形式出現的思想準備:佛教中的主體性原則(心即佛) 宋明新儒學真正的主題其實就是陽明的一句話——破心中之賊。破心中之賊的意思也就是要樹立主體的原則。這個心中之賊該怎么破?我們想起了禪宗。特別是唐朝的禪宗通過慧能奠定基礎;沒有禪宗就沒有宋明新儒學。禪宗為宋明新儒學做好了思想準備。 談起禪宗,我們都知道神秀和慧能的兩個偈語。弘忍法師請他的弟子們作偈語,誰作得好誰就得衣缽。后來神秀作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法師看后私下把神秀召到方丈室跟他講:“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在門外,未入門內。汝再去作一偈給我看看。” 什么叫未見本心?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你不知道主體性,自己的本性才是真理所在的地方。他說我們的心干凈的像明亮的鏡子一般,但是來到這個世界難免沾染上灰塵,所以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認為心與灰塵兩者要保持隔絕狀態,以保持心靈的干凈。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灰塵,要保持隔絕狀態,要擦。那么我們不免要問,擦者是誰呢?問題就出在這里。西方人認為擦灰者是上帝。每個人都有原罪,原罪是自己沒辦法解決的,叫無法救贖,只有上帝能夠救贖,所以上帝就擦灰去了。 中國思想是不是在我們所有的人心之上,另立一個高于所有人心之上的上帝嗎?沒有。假如真這樣我們就要走西方的路了。于是就來了慧能針鋒相對在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提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語針對的是神秀偈語的毛病,把心跟灰塵對立起來,其實這兩者都沒有。道理在哪里呢?灰塵就是煩惱,這個世界到處都是煩惱,所以這個世界叫塵世。請問煩惱從哪里來?從心里生出來。你怎么擦?所以先要把“心”跟“煩惱”的對立除掉,所以他說了一個“無”的境界,但是主體性原則還沒有起來。但是慧能的偈語比神秀的偈語境界高在哪里呢?如果說神秀是只在門外未在門內的話,慧能畢竟已經站在門檻上了,他只要再跨一步就進去了。這一步是誰幫他跨的?弘忍法師把慧能召到方丈室里,在燈下給慧能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時候慧能悟了。 前面叫“應無所住”,后面叫“而生其心”,后面四個字非常重要,就是本心起來。“而生其心”生出什么心?本心,本心就是主體性。于是慧能言下大悟,非常激動,連說五個“何其”——“何其自性,本來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在禪宗的語言中說出了人的主體性。 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而且這個佛性是主體性。為什么?本心起來就見到自己本有的佛性了,不要到外面去求,只要是真正的主體自然就領會到真理。何其自性,本無生滅,它不生不滅。我們的主體性不在時間中,不在過去、現在、未來的變遷中,我們的心都在時間中。所以《金剛經》當中有那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禪宗是佛學的中國化,最高成果就是禪宗,它樹立了主體性原則,即心即佛,把禪宗的思想發揮到新儒家的學說中去,就是心即理,或者說即心即理。王陽明心學就是三個基本命題,第一個命題是心即理,第二個命題是知行合一,第三個命題是致良知。 第一個命題就很難理解。王陽明本人也是通過龍場悟道頓悟悟到的。因為我們一想到一個理字,就會想到事物自身的道理,所以我們需要有客觀知識,我們要大量地學習科學,了解一事一物的理。這種理的理解,實際上是知識論的、認識論的。而心即理這個“理”不是關于世界事物的客觀知識,它是指我們生命情感之本真的一條理,這就是宋明新儒學講的天理。這個理不是邏輯的,不是用概念、判斷、推理來把握的,這個理是生命情感本真之條理。為什么這個理是天理呢?《中庸》第一句話“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就指出,我們每一個人的人性是天地造化所規定的,這叫天命之為性;天地造化也規定了狗的狗性、貓的貓性、人的人性。 這個人性你怎么知道?通過認識?主張通過認識來知道人性是程朱理學的觀點。程朱理學也要破心中之賊。怎么破?用我們對人性真切的認識來限制自己個別的欲望,這就是程朱理學所走的路。在程朱理學那里,人性被理解為認識心,人性的主要功能是認識,于是朱熹的學說一度影響極大。朱熹說了一大堆形而上的學說,希望每一個中國老百姓對天理有認識,這樣我們就能夠破心中之賊。陸象山是反對的,因為陸象山和朱熹是同時代的,而且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陸象山就針對朱熹的學說,說你要去格物致知是吧?格物窮理是吧?天下萬事萬物無窮之多,一草一木的理你都要去通過認識來發現?格物窮理是朱熹的話。 陸象山反對朱熹的觀點。認為理不在我們的心之外。朱熹也主張理不在心之外。朱熹講的心是認識心,就是朱熹提出的一條原則,人能夠認識事物的道理叫可知論。而陸象山的原則是我們的生命情感本身包含著理。 我們來討論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孝的理和孝親之心的關系。朱熹認為,天下本有孝之理,故我們才會有孝親之心。他的意思是哪怕整個世界都粉碎了,人類社會也沒了,孝之理卻永遠在。一旦有了世界,有了人類社會,這個孝之理就能發揮作用,它通過什么發揮作用?通過人性,所以孝之理是不朽的,就好像萬有引力定律是不朽的一樣。 萬有引力定律至少需要兩個物體體現,要有一個地球,也要有一個蘋果。假如體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物體消失了,請問萬有引力定律消失了沒有?沒有,它還在。一旦宇宙中出現兩個物體,它們一定服從萬有引力定律。這條原則就是歐洲的、西方的、從古希臘開始的。現在朱熹走他的路,如果再走下去,和西方的原則一樣,世界粉碎,孝之理還在,我們能否同意? 我們看社會的現實就知道了,許多中國人為了爭奪遺產把自己的父母告到法庭。他們知道不知道孝之理?你只要在中國文化世界長大,這個孝之理一定知道的。有用嗎?沒用。正因為如此,人們就說了先知后行,知易行難,知道一個道理很容易,做到很難。 王陽明就來破這一怪象。認為知和行分作兩件事情肯定是錯的,知行是合一的。但是如果你知了,為什么行不了呢?這個知不是你生命中的情感,而是頭腦當中的認識,你的頭腦對孝之理有認識,不能帶來孝親的行為,因為心是情感。孝之理是不熱的,沒有溫度的,孝親之心是熱的,因為它是情感。 于是陸象山起來反對朱熹。到了明朝王陽明繼承了陸象山的學說進一步發揮。認為我們天下人本有孝親之心,于是才有孝之理,這個理不是頭腦認識的結果,而是我們跟父母打交道積累的情感,我們在父母的關愛和撫養下長大,父母給我們的恩典我們親身感受過,如果我們不去回報的話一定心不安。心不安不是頭腦的事情,是情感的事情。 孔子問宰予安與不安。宰予問孔子,你主張恢復周禮,假如我們的父母去世了要服喪三年,時間太長,能不能時間短一點呢?孔子說,父母去世了,你卻吃喝玩樂,你能不能安心呢?孔子拿什么判斷宰予這個人不仁?就是拿心安與否來判斷,就是拿生命情感來判斷。所以孔子絕不會正面回答宰予的問題,假如正面回答的話就要討論服喪兩年還是兩年半合適?這就變成理性的計算而不是中國思想,不是儒家的道路和原則,所以孔子肯定不正面回答,而是反過來問他的心,你安還是不安?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加以闡發,然后到了王陽明再闡發孟子,一脈相承叫心學。心學是生命情感之學問,不是理性認識之學問。 中國哲學思想是儒釋道三家合流之學,中國哲學的主體是解決生命情感的問題,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境界最高的人生哲學。為什么?人生的問題都在于自我生命情感是否合適。人這個東西最可愛,也最可惡,他可以往上升,上通神圣,成圣成賢;他也可以往下墮落,變得禽獸不如。愛一個人,愛之欲其生;恨一個人,恨之欲其死。生命情感的安頓問題才是人生的根本問題。 我們中國人人人心中有賊,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點名了宋明新儒學的啟蒙。這個事情終于沒有完成,陽明心學終于沒有大行天下,中國人自己發動的啟蒙運動中途夭折。一直延宕到近代史,再來一次啟蒙運動,那就是向西方學習康德、黑格爾,繼續解決宋明新儒學沒有完成的事業。 我們向西方學到今天一百多年過去了,我們中國的學問體系,看一看教育就可以明白,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乃至大學的課程體系,除極少數科目之外,基本上是個西學體系,我們學得非常勤奮。 西方人不是靠哲學的,靠哲學安頓不了,因為西方哲學安頓不了,西方是什么路?宗教。幾乎所有的民族都靠宗教安頓人生,除了一個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民族走心靈安頓之道路,心靈的安頓不是頭腦的安頓,是生命情感之安頓。《中庸》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這句話很能說明問題,這個“中”實際上指的是心,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這叫喜怒哀樂之未發,在你心里的。發出來就是跟人打交道了,要發得合適,叫發而皆中節;如果都發得合適,就是天下之達道,生命秩序之井然。天在上、地在下,沒有顛倒,萬事萬物生機勃勃。所以中國哲學就是人生哲學,后來合為儒釋道三家,都是養心的功夫,它完全是實踐的,絕不是理論認知的。 陽明心學的思想境界:性靈主體之確認 走認識之心的路就是西方近代哲學,主張理性的思維;而我們中國的宋明新儒學主張,特別是陸象山、王陽明主張的是性靈主體,“性靈”二字取自中國的文學思想之中。從個別中看到一般,從有限中看到無限,這就是性靈。 人類的意識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感性認識階段,往上升叫理性認識階段。中國教科書中有兩個飛躍,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第一次飛躍;從理性認識到靈性是第二次飛躍。這就是性靈。 中國人不光拿性靈來說藝術創作,也拿性靈來說做人。生命情感是動力,在生命情感的動力下,我們偉大的直覺、想象和感悟都起來了,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它的最高目標就是此心存乎天理之極。 中國人的安心立命功夫:致良知(君子真樂) 在生命情感的推動下,我們待人接物。在這個世界上做事情我們都要實現一個目標,這個目標的名字就是“必有事焉”,什么叫“必有事焉”?人生只有一件事,成就自己作為人的人生意義。成就人生的意義體現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當中,在每一件事情當中我們都有心靈最真實的歡樂。 在富貴中要樂,在貧賤中也要樂,不是富貴、貧賤給你歡樂,而是你在富貴之中作為富貴之人該做的事做了;你在貧賤中作為貧賤之人,該做的事也做了,這才是歡樂本身,這叫素其位而行。 事情來了該不該做,不考慮它的結果對自己有害還是有利,只在于它該做我就去做,君子的歡樂就在在其中。所以按照儒家的人生觀,特別是陸王心學,我們的人生永不失敗,沒有什么失敗的人生,我們要無所為而為。我們平時做事情都是有所為而為,什么叫有所為?做事情都有目的,把自己做的事情看成是實現有利于自己的結果的手段,把自己做的事情永遠當做手段看待。這是儒家反對的,特別是陸王心學反對的,我們是無所為而為,這件事情為什么做?因為它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它自己就是自己的價值,它自己就是自己的意義,它不是手段,它本該做。這個精神一旦起來,就是君子真樂來了,沒有什么失敗的人生。 所以陽明心學的意思就是:我們生命情感的一生絕不是苦,而是真正的歡樂。人生只有一個目的,做各種不同的事情只是實現一個唯一的目的的道路,唯一的目的就是成就我們這一生的精彩和意義,這個精彩和意義就是我們的自心、快然、自愜,用佛家的話講叫法喜。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安心立命的功夫。因為人生無常,由貧賤而富貴,由富貴而貧賤,起起伏伏,面對這種沉浮的人生我們要有超然的態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陽明心學根本的境界。 西方近代哲學的理性之路 我們再回過頭來反觀西方近代哲學,西方哲學如何樹立他們的主體原則?我們叫理性主體,理性人格。開啟者是笛卡兒,從“我思故我在”這個命題出發,人不僅是自然還是主體,認為人有理性,這個理性就是我們心的主體性。 笛卡兒這個思想一來,西方自然煥然一新,所以每個人都不可推卸的,尋求真理、認識真理的這樣一個事業。這條原則意味著他影響了西方近代以來說話的方式。 康德的絕對命令認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始終要把每一個人,包括你自己在內只當做目的,而不是當做工具;用一句最簡單的話就是四個字——人是目的。這就是康德的道德哲學。 理性人格與性靈人格之對比 理性人格跟性靈人格做對比,哪一種人格擁有未來?西方人走理性的道路到今天,西方終于形成了抽象的個人原理,就是每一個人擁有不可被剝奪的人權、不可被剝奪的利益,彼此之間都是分離的,個人主義原理成了西方近代最基本的原則,最集中的體現就是美國。個人主義原則不是壞的,個人主義不是貶義詞,它追求的是合乎理性的個人利益。但是這樣抽象的理性人格是沒有家的,是無家可歸的個人。 中國人講的性靈的人格是有家的,這個家就是天下。按照陽明的說法叫至善,他特別解釋了《大學》三綱領中的第三條綱領“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此心純乎天理之極,我們的心沒有別的東西,只有生命情感本身的條理作為我們唯一的標準就是“止于至善”。 所以中國人走個人主義的道路,走出來的不是抽象的個人,走出來的是至善的個人,至善的個人一定有他人在其中,在我們每一個個人之中。西方哲學走到今天才終于發現,我們不能把一個“我”變成一個抽象的、孤獨的個體,他人在自我的核心處。 尼采深刻地體會到了歐洲人無家可歸的狀況。中國人要樹立的主體是天下關懷,他人在我們身上。西方文明走到今天這一步,他們正在尋找出路。中華民族也在尋找出路,那么我們的出路在哪里呢?不是完成一次走向宗教信仰的情感飛躍,而是樹立性靈主體的人格。我們從家開始,然后國,然后天下,這還是中國儒家的思想。儒家是根本,儒家讓中國人站在大地上,這個大地就是親情和親情傳遞給我們的責任。當然我們也有道家和佛家,儒、道、佛三家,根基還是在儒家。 譬如說,某人的老婆死了,他能像莊子一樣鼓盆而歌嗎?不可能。因為我們都還關懷著父母、丈夫、妻子和孩子,這就是中國人。所以儒家讓中國人站在大地上。道家啟發中國人不要執著,佛家讓中國人超脫生死的苦惱,儒道佛三家合起來,仍然以儒家為根本。宋明新儒學仍然是儒學,但是它得到禪宗的啟發,同時又把道家的思想融入到一起,儒釋道三家合流,把中國哲學推到最高境界即陸王心學,以完成獨立人格的樹立,性靈主體的確立。以讓我們的生命情感完成一次飛躍,這種飛躍就是君子真樂,是至善之人。 【本文根據王德峰教授在2018年1月27日主題為“新時代的中國文化與全球化”三智論壇2018三智年會上的部分演講內容的錄音整理和節選,未經本人審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