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紅袍,一種茶樹的名字。母樹共3棵6株,位于武夷山景區的九龍窠,已有超過350年的歷史,分別是:北斗1號、北斗2號和奇丹(每2株為1棵)。大紅袍是武夷巖茶的最具代表產品,現在,“大紅袍”成為巖茶對外的統一品牌名。如果把“大紅袍”視作品種名,大紅袍就是武夷巖茶的一個系列。
▲九龍窠
凡懸崖絕壁,易生奇珍,造化憐之矣。武夷山有九曲溪,溪畔山石料峭,人跡罕至。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觀其山勢,好似龍形,是名“九龍窠”。 上生野茶樹兩棵,味極美。傳說喝過大紅袍的書生高中狀元,皇帝聽聞令賜紅袍掛樹,正乃茶名“大紅袍”。
根據《武夷巖茶新國家標準(GB/T18745-2006)》
武夷巖茶分為五大類:大紅袍、肉桂、水仙、名樅、奇種。大紅袍:母樹大紅袍無性繁殖培育出的品種。肉桂和水仙,年總產量占巖茶的70%。舊時名樅有“五大名樅”:大紅袍、水金龜、鐵羅漢、半天妖、白雞冠。后來大紅袍被單獨列出才有了現在的“四大名樅”。奇種系列多是武夷山地區的菜茶,品種之繁多,當地茶農都難以認全。所以對于各種巖茶名稱我們不必全都清楚,關鍵是能辨識巖茶的質量、口感和巖韻。
▲巖茶的“根系”
飛壁坑澗中生長的植物,生命力猶為旺盛,巖茶更是如此,茶樹的根系扎進了懸崖坑洞,巖茶種類的大“根系”,也遍布著武夷山景區。
武夷巖茶核心產區,位于武夷山風景區,屬丹霞地貌,一座山垂直而下,光照、水流、土壤都有很大區別,一路高低錯落、陰陽不定,可謂移步換景。變量如此之多,使武夷山無形中被劃分成無數個小山場, 每個山場都是一個獨立的小氣候區。

不同的山場氣候,是武夷巖茶之所以復雜的首要原因。
很早以前,武夷巖茶就被分為三個區域:正巖,半巖和洲茶。
正巖以“三坑兩澗”(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留香澗和悟源澗)為代表;“三坑兩澗”被稱作“名巖”;武夷山核心景區,包括三十六峰、九十九巖,統統算入正巖;核心景區外、武夷山境內,算半巖茶;而武夷山外的茶,才叫洲茶。就是說,以前較次的九曲溪邊的洲茶,按現在的標準,都是正巖茶了。
▲國韻·果香肉桂
國韻·果香肉桂,條索粗壯大氣,虬結如龍,油潤有光;茶湯金黃透亮,有明顯的桂皮香,辛銳高厚。
國風·花香大紅袍,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耐沖泡,以工夫茶慢飲,既有綠茶的清香,也有紅茶的甘醇。
肉桂和大紅袍,是武夷巖茶中的顯著代表,“巖骨花香”的巖韻突出。對于這兩種茶葉,無論是初品巖茶的新茶友,還是飽經“山場”考驗的老茶友,都不會錯過。

—————— 結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