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診是中醫傳統診斷方法望、聞、問、切在胸腹病變診察中的綜合運用,是中醫學四診體系中的一部分。關于腹診的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在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論述詳實,據統計,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載腹診條文各達100余條。如胸脅苦滿、腹滿、心下痞、少腹急結、臍下悸等,均是通過腹診將傳統診法綜合運用所得的具體癥狀和體征。腹診后在日本漢方醫學中發展成熟,并形成了多個學派。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測在臨床診療中廣泛普及,腹診在臨床中逐漸被弱化,但其在脾胃病辨治中的重要作用仍不可小視。 圖片來源:https://www. 理論基礎臟腑是中醫藏象學說的基礎和核心,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胸腹是五臟六腑之所在,陰陽氣血之發源,且為人體經絡的重要循行部位,故胸腹的診察可直接獲得人體疾病的重要信息。脾胃位于中焦,為后天之本,大小腸、肝膽居于腹部,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故腹診對于脾胃病辨治具備特有的針對性和敏感性,應予以重視。 圖片來源:https://www.sohu.com 腹診概要望形色 正常腹形為平坦狀。
聞聲響 主要指聽腸鳴,常借助聽診器,正常約4-5次/分鐘。
圖片來源:http://rollnews. 探寒溫
據其部位有脘腹、臍腹、少腹等,當責其所屬臟腑。 觸痞硬
再結合痞塊部位判斷其所屬臟腑。 圖片來源:http://temp.163.com 審痛征 觸診是腹診的重要部分,通過觸診以察邪氣有無及虛實,一般以疼痛拒按者為邪實,喜按者為正虛。 觸診順序一般順序是從胸到腹,由中及四旁,如《通俗傷寒論》記載:“先按胸腹脅肋,次按滿腹,然按胸先按虛里,按腹之要,以臍為先”。 觸診手法手法一般是先手掌后三指,由輕而重,由淺而深,包含摸、按、捫、推、揉等手法,如《通俗傷寒論》記載:“輕手循撫,知皮膚之潤燥,定寒熱虛實;中手尋捫,問其痛否,察邪氣之有無;重手推按,察其硬實”。 腹診與腧穴結合在脾胃病診療中的運用腹部為經絡之海,且十二募穴內通五臟六腑,為視察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重要部位,故結合重要腧穴進行腹診在脾胃病診療中非常重要。 三脘:即上脘、中脘、下脘,中脘為胃之募穴,其與胃腑功能狀態密切相關。若觸之寒涼,按之虛空,多為中焦虛寒;若按之痞硬,多氣滯食積于中。 天樞:大腸募穴,反映中焦脾胃運化與大腸傳導情況。若按之柔軟,喜溫喜按,多為中氣不足;若按之痞硬,或疼痛拒按,多為氣滯內積;若堅硬結塊,難以移動,牽拉疼痛者,多為瘀血內結。 圖片來源:http://www. 章門、日月: 位于脅肋部,分別為肝、膽募穴。若肝氣郁滯,橫逆犯脾,或脾虛肝乘,則出現胸脅脹 滿,則兩穴附近上下攣急,按之痛甚。 另外,傳統中醫重視膻中和虛里的觸診。膻中為八會穴之氣會,又是心包的募穴,虛里為心尖搏動處,觸診兩處,可探查宗氣之強弱、疾病之虛實、預后之吉兇。 圖片來源:http://pic. 【參考文獻】 [1]李建偉.試論腹診在脾胃病辨治中的指導意義[J].四川中醫,2010,28(10):32-33. [2]耿曉星,牛學恩.中醫腹診在脾胃病診療中的臨床運用探析[J].中醫研究,2019,32(01):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