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代人免疫力的提問之二: 你有發現,我們的呼吸,比起以前更快了嗎? 我是在心煩焦躁的時候,經常地發現自己呼吸急促、甚至喘不過氣…… 有一次刻意的想把喘氣,轉換成深呼吸,結果迎來了史前最憋悶的十秒鐘、差點把自己背過去了…… 唉,這就是西醫所說的“過度換氣綜合癥”吧。 現代人呼吸比古代人要快近一倍 按照《黃帝內經·五十營》的計算法,周秦時期人一晝夜呼吸13500次,每分鐘大約呼吸9次,一息6.4秒;現代人統計是26000次,每分鐘大約呼吸18次,一息3.3秒。 古代人以深/慢呼吸為主,現代人以短/淺呼吸為主。 呼吸變快了有什么壞處? 作為生物體,我們的呼吸、心率是跟壽命和健康密切相關的。基本上,(正常范圍的)呼吸、心率放慢,生命進程也放慢,壽命就越長。 劉力紅老師有一個“氣數”的說法,指人一生中的呼吸次數有一個相對的量,氣數提早用完了,壽命也結束。 難怪一些從事劇烈運動的職業運動員,壽命普遍低于人均壽命。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古今差異—— 有一種可能性是,古代人生活環境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一輩子過著寧靜簡單的小日子,身體應激水平低,相應的呼吸和心率緩慢; 而18世紀之后,整個世界都處在工業化、大開拓、高度競爭、全球化的緊張應激環境之中,緊張型的生活模式下,我們的呼吸、心率也隨之越來越快了。 古人有句話叫“亂世多熱,盛世多寒”,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用現代觀點解釋: 古代人副交感神經更發達,現代人交感神經更發達。 交感神經:主管即時反應。交感神經亢奮、類似時刻處于備戰狀態,人容易失眠,免疫系統下降。 副交感神經:主管放松、療愈。讓心跳和呼吸放慢,深度睡眠、情緒穩定,擺脫恐懼焦慮等。 一個副交感神經發達的人,一定是心率較為緩慢、情緒穩定的,體內的氣能夠往下匯聚,他的呼吸也通常是緩慢而深入的。 而一個經常性焦慮的人,由于精神壓力大、活動量不足等,身體的氣血往頭上跑,他的呼吸就短促淺急、氣只能呼吸到胸,很難一口氣吸到腹部。 能不能一口氣吸到腹部, 是身體是否通透的體現。 ▼ 大家不都是用兩扇肺呼吸嗎?為何有些人偏偏如此優秀? 但是真的有不同哦。 中醫認為,肺為氣之主,司口鼻之呼吸,就像“天”。 腎為氣之根,主攝納住肺吸進來的清氣、維持呼吸深度;司周流輸布全身的“一身之原氣”,就像“地”。 《難經》:“腎間動氣者,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p> 在中醫看來,我們呼吸的根本動力在腎。肺吸的氣再多,如果腎不能納氣,為中焦痞塞而上下不暢,則吸氣無力,成了“上氣不接下氣”。 有的人身體、經脈暢通,他的呼吸就能透的很深;我們大部分人平時感覺自己的呼吸只能到胸部,長時間窩著的身體坐姿、各種差習引起的能量/氣血淤堵,胸部以下的身體呼吸就沒有感覺了。 其實這樣是很不好的,要知道:
呼出為“陽”,吸入為“陰”, 吸納得很深,相應地呼出就很長。 那么整個的呼吸過程就深、慢。 ▼ 一個人如果長時間地呼吸到腹部,就=呼吸入腎,也就是“陰陽并補、雙修”了。 為什么古時候那些辟谷的人不用食物也能運轉? 因為大自然清氣中的精微物質就是很好的能量來源了。他們通過呼吸吐納和吃少量特定食物,就能夠維持了。 在東方,呼吸從來是一門藝術,不管是道家還是瑜伽,它們的精髓,都是深入的呼吸修煉: ① 清潔經絡:使五臟氣路、經絡之氣通暢,人不容易生病、妥善地掌控身心狀態,專注力會上一個臺階。 ② 能量來源:“一息”越長,人的氣血就越充盈旺盛。這個能量釋放出來,人就有精力做事。 練習靜功的人可以控制呼吸為每分鐘5、6次、甚至可以更少。
現在市面上有太多各種的呼吸宣傳, 寫這篇文章是提醒大家 那些宣傳也許不用學。但是、“慢、深呼吸”卻從來不是什么訓練體系的一面之辭,它是嚴肅地模擬古人生活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健康本質。 古代健康人每分鐘大約9次呼吸,37次心跳,這代表著強大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穩定的內心,發達的副交感神經系統。 這些不就是我們現代人最最需要的嗎? 1、 學習簡單的腹部呼吸練習法 ??在空氣新鮮的地方,空氣質量差的地方就算了。 ?? 用鼻慢慢呼吸,而不是用嘴來呼吸。 ?? 處于坐姿時,身體挺直、肌肉放松,理順呼吸時的上下氣路。 ?很多人不知道:一次呼吸循環包含了:吸氣——閉氣——呼氣(氣沉丹田)的過程。 吸氣可以一次吸滿或分幾次吸滿,自然閉氣盡量時間長些; 呼氣也可一次呼盡或分幾次呼盡,盡量讓呼出的時間長一些; 總之,讓一個呼吸的循環時間越長越好。 ?有意識地把氣往丹田、往腹腔空間引,以刺激腹部副交感神經。 ?注意不要刻意呼吸,可以意念氣沉丹田”。(一位叫“修慈老材”的讀者提醒) ?? 練習日久,腹式呼吸就能成為一種日常呼吸方法。??睡前做10分鐘很有利于入眠。 2、 不會腹式呼吸? 一個更容易掌握的方法 花花提供 1、俯趴在瑜伽墊上(床上不OK),雙手疊放在額頭下方。 2、用比平時至少慢3倍的速度呼吸。吸氣,讓自己吸到下背部,吸入的氣好像能讓下背部微微鼓起。 3、呼氣,速度放慢,慢到比吸氣還慢。 這個呼吸法,會不自覺地帶入腹式深呼吸模式,更容易掌握。即使只是俯趴呼吸10分鐘,再起來時,你都能感覺到呼吸深沉很多。 不論掌握它簡單還是困難,我們練習的重點都是: 平時,只要有意識地想到自己正在呼吸,就請盡可能地把氣往下引,堅持下去, 如果:氣不能到腳后跟(古人的“踵吸”),起碼能夠到丹田。如果不能到丹田,起碼能到肚臍眼。 最后來看下我們的肺組織結構 我們的肺組織就像一棵倒著長的支氣管樹,葉片就是肺泡——是呼吸系統最末端的呼吸單位。 這次新冠肺炎的癥狀,病人的肺泡被痰占滿、每分鐘呼吸到40多次也無法進行血氧交換,相當于溺水性的呼吸衰竭。 如今肺部虛弱的現代人太多了。大多數人的呼吸太短促,由于平時在坐姿上都是采用胸式呼吸,用不到一半的肺功能,吸入的新鮮空氣尚未深入肺葉下端時,便被呼氣排出了。 胸式呼吸特別妨礙氧氣的吸入,不新鮮空氣的累積使肺部慢慢地變虛弱。所以動不動胸悶氣短的人很多。 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能吸入更大容量的2-3倍的空氣,把平時不太利用的中下肺葉的肺泡都活動起來,在換氣中得到鍛煉,提高肺活量。 所以它也是醫界公認最有效率的呼吸方式,對提高人體免疫力很有效果。 從中醫方面來說,一個人獨立守神、深慢呼吸,已然是一種天然的防護了。 “一坐數千息”是古人的高等訓練方法,如果真的能夠連續數上一千次呼吸,那么身心素質、體能調用等想必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普通人,就從有意識的10分鐘——用嚴肅模擬的態度,開始吧。請大家都試試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