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許多國家持續停課中,不能出門社交使很多少年焦慮,因為他們正在經歷一個特別重視朋友的階段。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經營脆弱的友誼?專家提供6個建議。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眾號 "親子天下"關注 文:曾多聞 「只有1%的7年級(初中一年級)友誼會持續到12年級(高中三年級),而且2/3小學時代的友誼在中學的第一年就會發生變化;」學校輔導員菲利斯·費格爾( Phyllis Fragel )總是告訴學生:「你們每一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刻被拒絕,這不是因為你本身有什么不對。這只是隨著時間遞嬗,孩子們對于如何選擇朋友、或者如何做一個好朋友的想法改變了。」 少年時代的友誼其實是極為脆弱的,但少年時代又是一個特別重視一個朋友的階段,《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80%的青少年都覺得孤獨。 家長不應該忽視同儕關系對青少年的重要性,但也不應該過度介入。費格爾說:「我的學生都說,他們希望父母與他們討論人際關系的議題,但是不要干涉他們交朋友。」 費格爾提出6個方法,教家長幫助孩子成功社交。 教孩子分辨中立的與威脅性的行為青少年特別敏感,容易將中性的行為解釋為敵意,因此幫助孩子正確解讀他人的行為,有助他們免于感覺被孤立。例如你的女兒因為沒有被邀請去一個同學的生日派對而感到受傷,你可以提醒她她自己也沒有邀請全班同學來自己的派對。 告訴孩子遇到社交挫折后可以重新交朋友幫助孩子排解友誼生變時受傷的感覺,肯定他們難過的心情,與他們分享你自己社交受挫的經驗,與他們討論從這次交友的經驗中學到什么,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告訴他們可以掌握自己的人際關系。不要強調特定朋友或團體的重要性。 肯定孩子在社交時展現的冒險精神成人常常小看了青少年為了開口跟一個高年級學生講話、或者加入一個不熟悉的校隊所鼓起的勇氣。告訴孩子,勇氣不代表毫無懼怕,而是愿意冒險嘗試。如果孩子總是等著別人邀請他參加活動并因此感到焦慮,鼓勵他采取主動。 培養孩子共情同理他人的能力懂得同理他人、體諒他人的中學生,更能與同儕建立互惠的友誼,并從中得到滿足。家長可以教孩子一些同理他人的用語,例如:「那種事也曾經發生在我身上」、「你不應該被那樣對待」、「你看起來很難過,你覺得難過嗎?」 讓孩子打自己的仗青少年常常遇到社交沖突,家長有時急于相幫反而使孩子壓力更大,例如出頭聯絡對方家長、甚至將自己年少時的社交挫折經驗投射在孩子身上。家長應該保持冷靜,給予孩子情緒上的支持,但讓孩子自己解決沖突。 幫助孩子解讀弦外之音隨著成長,我們說話時會變得含蓄、不直白。在一個中學班級里,當較成熟的孩子已經學會用含蓄的方式說話,較幼稚的孩子卻還沒學會,后者便會感到焦慮,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無法聽懂前者的意思。每個孩子有自己成長的步調,家長不必著急,但可以指導他們合宜的應對。 讓孩子擁有高情商,不受人際關系所苦: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注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