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出來吃燒烤,聊到孩,有位朋友說了下自己的煩惱。 他最近發現孩子在玩玩具或者做事,做到一半遇到困難時,會沒有耐心,開始發脾氣摔玩具或者直接放棄。 剛開始朋友認為,孩子是在無理取鬧或者是因為孩子的專注力不集中,做什么都是三分鐘熱度,但后來,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家長都覺得特別困擾。 實際上,當孩子出現面對困難就輕易放棄,或是孩子不愿意嘗試新事物,這些讓我們“頭疼”的情況,都跟他們的受挫能力差有關。 受挫能力差的表現 1、不愿意接受失敗,失敗后會懊惱、氣憤、甚至還會攻擊他人; 2、不敢嘗試新事物,經常把“我不會”掛在嘴邊;3、做事無法堅持或長久,經常半途而廢; 4、只愛聽表揚的話,受不了批評;5、對環境的改變或者面對新的環境,一時很難融入或無法適應。 為什么會受挫能力差? 1. 家長無法體會孩子的受挫感 受挫時候的感受是很主觀的,家長不能用成年人的認知去判斷孩子受挫的感受。很多話聽起來是在安慰孩子,其實還是不認可孩子的受挫經歷。 例如:當孩子遇到困難像父母求助時,很多家長都會這樣回復孩子:“這有什么難的,這么簡單的事情...” 這樣的回復往往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沮喪無助,“原來大家都覺得這件事簡單,為什么只有我做不好?”,孩子的自信就會在這種情況下慢慢被消磨掉,覺得自己肯定處理不好,從而真的放棄嘗試。 2.父母給與孩子過多的幫助 很多父母會將“為孩子鏟平成長中的障礙”作為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在這樣的一個目標下,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出現任何的負面情緒,只要孩子一有負面情緒,馬上就會用應激反應來制止孩子的負面情緒,例如: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給予過多不必要的幫助。 這類家長對于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大小事,習慣完全包辦代替,替孩子鏟除成長中的任何障礙,制造一個“真空免疫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僅容易出現嚴重的自我中心,而且不利于擁有良好的抗挫能力。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任何挫折,長大以后即便遇到一點點困難也會變得一蹶不振。 3.泛泛而談的鼓勵 當孩子受挫時,很多家長都喜歡說一些,“你要勇敢一點,你可以自己搞定的呀”等鼓勵孩子的話。 但這種泛泛而談的鼓勵話語,并沒有告訴孩子如何去面對挫折,“勇敢是什么?該往哪個方向去努力?” 對抗挫折最關鍵的是要教會孩子怎樣去分析挫折,解決問題。 生活中打倒我們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面對挫折時的負面逃避態度。因此,父母只一昧說些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困難的話,對孩子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怎樣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 人生中的挫折是我們不可避免,那么,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受挫能力呢? 1.正確評價孩子 家長應該抓住有利的時機,教會孩子正視挫折。 例如,年幼的孩子不小心跌倒,有些家長就會著急地將孩子從地上抱起來,甚至還拼命地跺跺地板,指責地板的過錯。這種教育會使孩子在往后的成長過程中,容易將自己的過錯推到別人身上。 面對孩子摔倒,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如果摔得痛,那就讓孩子痛痛快快地哭幾聲。 有時候,家長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主動創造條件,讓孩子嘗嘗失敗的感覺。對于5歲的孩子來說,家長可以讓他們學學象棋或圍棋,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地承受失敗與勝利。 2.不輕易代勞 當孩子做某件事情還沒有成功時,家長盡量不要輕易代勞。 例如,當有些家長看到2歲的孩子撿不到正在滾動的球時,就會立馬上前幫助孩子抓起小球遞給他。其實家長在這種時候撿小球給他并不能讓他開心,反而讓他受挫。 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失去在挫折面前堅持的耐心,下次他們遇到挫折也會習慣性讓父母幫忙解決。 3. 不要跟別人比 很多時候,孩子的無意行為都會被家長進行有意的比較。這樣,孩子就自然而然學會只關注結果。 長期被夸獎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應該比別人厲害,遇到別人比自己做得好時就接受不了了。而孩子長期不被人“比下去”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某件事不如別人,從而喪失了做事的興趣。 4. 做事有始有終 對于某些必要的“強迫”事件,也是培養孩子們責任心的好時機。 例如畫畫,家長應該允許孩子不喜歡畫畫,可以不強迫孩子學習畫畫,但當孩子開始畫一幅畫,畫了一半孩子覺得沒有興趣繼續畫了,家長就應該讓他將一幅畫堅持畫完。 這里的強迫不是強勢地將孩子按在座位上讓他畫,而是我們需要給孩子引導,例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沒畫完的畫就像是沒吃飽的孩子會哭泣。我們應該調動孩子的責任心讓他們去堅持完成作品。 挫折教育并不是一蹴而成的,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摸索出適合鍛煉自己孩子受挫能力的方法。 適當的挫折教育可以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多經歷一些事情,多自己動手,適當的時候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一些責任和壓力,這些都將會對孩子今后的人生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