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它們的存在,見證整個歷史的興衰。文物能夠帶來的不僅僅是財富,也能對國家的考古研究提供很多幫助。我國的文物有些比較華麗,有些比較古樸,不能一概而論。即使是一件看上去很普通的東西,也有可能是遺失多年的國寶。 若是不注意的話,很有可能跟寶物擦肩而過。幾十年前,有一個3千年前的國寶,因為農民的不識貨被丟廢品站,考古工作者買下后,見底部居然有“中國”二字。這個國寶名叫何尊,首次出土于1963年的6月份,有一位陳姓村民,因為覺得自家屋子太小,就租用隔壁的兩家屋子。 兩個月之后,陳某和妻子在自家院子里散步,看到后院有一道奇怪的亮光。好奇之下小兩口把土挖開,看到了一個奇形怪狀的青銅器。兩人不懂文物,只是用它來存放糧食,后來兩人因為有事外出,就直接交給哥哥保管。陳某的哥哥,同樣是有眼不識泰山之人,因為一時缺錢就拿著文物去了廢品站。 廢品站老板最初極為抗拒,不愿意進行交易,后來因為好心給了陳某哥哥30元,當時人們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沒有辦法認出文物,這個價值連城的青銅器,被人放在廢品站的角落。或許是因為不太顯眼,這個文物一直沒有被人處理。 1965年9月,有一位寶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到廢品站,意外看到這件銅器,并且發現它的潛在價值,馬上就向上級領導匯報。上級領導很重視,讓他將青銅器買回來。考古專家經過初步鑒定后,認定這是個西周時期的酒器。可惜的是,專家在青銅器上,并沒有找到比較詳細的記載,所以沒有辦法立刻判定其價值到底如何。 1975年,國家文物局打算調集各地文物,舉行一次文物匯報展,何尊幸運的進了展覽名單。為了能夠做好前期的籌備工作,上海博物館的館長整日反復琢磨,想要了解何尊的具體價值。期間,他摸到青銅器的底部,發現里面有一篇12行的銘文。 經過歷史學者的破譯之后,發現青銅器的主人是個周朝大臣,因為立功得到帝王獎賞的青銅器。何尊銘文里的“中國”二字,是我國目前為止“中國”二字的最早記錄,有著極其特殊的歷史意義。最終何尊被定義為國家一級文物,還進了首批禁止出境展覽名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