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外地求學時,我說我是杭州富陽人,很多同學就說:“噢,那里有條富春江,很漂亮!”二十多年中,陸續有同學來看我,我問他們想游什么,他們說:“只想看看富春江,神交一下黃公望。”對了,富陽還是黃公望隱居的地方,他在這里畫下了《富春山居圖》。 我知道,也許二十年后五十年后甚至一百年后,許多文化人初來富陽,也許還是沖著黃公望和《富春山居圖》。此中意味,耐人尋味。 再說說另一個城市——上海。上海可以作為我們認知城市文化的一個樣本。自從開埠以來,上海經過了一個漫長商業化、市場化、資本化的過程,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糅合體。上海人把自己的文化稱為“海派文化”。上海的文化標識有哪些呢?我覺得大餅油條融合外灘的西洋建筑、吳越方言融合洋涇浜英語…… 上海人很少會給一種東西貼標簽,凡是他們認為好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包括西方的商業思想。易中天就講過一個上海人的笑話,說超市里有兩種不同容量的牙膏,上海人會算一下,哪一種更劃算。我沒覺得易中天是在調侃,上海話中就有一句口頭禪,討論一件事情,總會冒出一句:“劃算伐?”上海的開埠,打開了一個封閉的社會,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事實上是按照市場化原則組建起來的,“劃算不劃算”的確是海派文化的精髓——只要對當下劃算,對長遠劃算,這事就可以辦。 由此,上海在外地人看來,就是一個商業文化氛圍深厚的城市,它總是那么精致和洋氣。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一座城市的文化,就像一位姑娘。不管她穿上花衣裳,還是一身素裝,其原先是什么個性,骨子里仍是那種個性。 就像我所在的這座城市,它從歷史的深處走來,無論是往前看,還是往后看,它的文化之脈永遠離不開這條緩緩東去的富春江。 多年前,富陽舉辦一個“富春江文化節”,來了麥家、王旭烽等名家。我采訪了王旭烽和麥家,他們當時說,富陽文化是一種“江流文化”。我們富陽人自然能懂,但要告訴外地人,就困難了。 所以,真的要感謝黃公望。一幅畫,把富陽的山水定格了,把富陽的文化定格了。《富春山居圖》,一幅千古傳頌的文人畫,給這方靜默的山水注入了中國文人的傳統情懷,隱逸、安靜、諧和。有人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活廣告,這座城市“打造”出了以富春山水為底蘊的黃公望隱居文化;但文化肯定不是“打造”出來的,因為它本來就存在,最多是“挖掘”或整合、包裝,讓它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DNA,命中注定,代代相傳。生命DNA可以決定一個人是否健康和長壽,而文化DNA可以決定一座城市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才是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它的獨特性愈強,價值就愈高。對于文化,想另起爐灶去打造,出發點良好,但結果未必能好。 在“市場化”“眼球經濟”的洪流中,許多文化被市場重新選擇,許多文化被人遺忘。這是一種規律,所以真的不必太擔心一座城市文化的興與衰,從文化發展規律來看,興與衰自有天道。如果它的DNA足夠優秀,自然會生長得非常任性。如果不是,就難逃大浪淘沙,物競天擇的規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