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開始,終于把兩娃都接到深圳,帶到自己的身邊,開始著全新的帶娃之旅。 今天是父親節,給自己按下啟動鍵,重新開始公號的更新,分享帶娃的成長時光。 01 在《后會無期》里有一句經典的臺詞“聽過無數道理,卻依舊過不好一生。” 我想說,大多數有娃的父母也一定感嘆過:“看過無數育兒經,卻依舊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困惑,看育兒經的時候感覺很有用,但需要把這些方法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時,卻往往會失望地發現,沒什么效果! 近日,帶著1歲多的弟弟和4歲多的女兒妃妃出來,在路上經過學校路段的小賣部時,看到一群小姐姐在吃冰棍,她就吵著要吃。 因為這些天她有點感冒的征兆,就跟她說現在吃了肚子會不舒服,沒有答應她的要求,馬上她就生氣了,氣沖沖的跑回家。 對于小孩這種不合理的要求,有時跟她說道理又聽不懂,平時大家是怎么處理這種情況的呢? 女兒看到別人在吃冰棍,她也想嘗一嘗,是出于對新鮮食物的好奇。這是她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她不會考慮這樣那樣的因素。 這時我應該首先要有同理心,理解孩子,而不是從自己的自身經歷出發,告訴她吃冰凍的食物會肚子疼。 其實,我可以這樣做: “妃妃,看到姐姐的冰棍,肯定很好吃,你也想嘗一嘗,對吧?” “你告訴媽媽,你喜歡吃什么味道的? “媽媽現在沒帶錢包,咱們先去玩一玩,下次帶錢了再買。” 02 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自己首先要平靜理智地對待,只有理解她的需求了,她才會接受你的“說教”。然后再采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告訴她怎么做,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講道理,是從成人的角度去給孩子強加道理。成人有自己固定的思維,也有自己已經成形的人生觀、價值觀。 因此,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也習慣了用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衡量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樣的,或者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 如果這樣,我們永遠也猜不到孩子在想什么,因為我們的出發點、角度和孩子完全不同。 孩子的觀念和社會經驗都還在慢慢累積的階段,TA還沒有經歷過我們所說的那些風風雨雨,所以同一件事情,TA看見的和你看見的可能完全不一樣。 從這個事件中,我發現自己面對孩子時缺少自我覺察,只想著教育孩子,卻忘了自我反思。 為人父母,都知道給與孩子愛,但方式往往不對,當孩子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溫暖的擁抱時,你給的卻是一個香甜的蘋果。 如果把做父母看成一項職業的話,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經說過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可以不用經過考試就直接上崗,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03 反省自己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父母都會有自己的未知部分。然而,越是未發現的部分往往對孩子的影響越大——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根本無從改進。 在平時與孩子的互動中,通常會激起我的各種情緒,有時痛并快樂著,有時酸甜苦辣澀,只有做了父母,才能真切地體驗到這一點。 孩子的一些問題,言語行為或異常表現常常逼著我們當父母的去反觀自身,從而得以開啟自我成長之路。 這是孩子送給父母最珍貴的禮物,因為它是孩子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帶給父母的,如果父母能夠接受并珍惜這個發現自己的機會,那將是孩子最大的福分。 帶孩子的過程中,我經歷過很多自我覺察的時刻,從孩子回饋我的話語、表情中我像從鏡子中看到了自己對孩子說這句話時的語氣、表情。 每天至少一次,有時是每天多次,我會對當天生活,自己做對了什么,什么做法并不管用,進行反省。 我會對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反省,從這種反省習慣出發,我得以持續不斷地改進提升。 04 反省感受快樂 如果是你做對的事情,你便會由衷慶祝生活里的每個小成功。你將意識到自己為何做對了這些事情,和你在生活中做成的那些好事。 倘若沒有反省,你將很容易忘掉這些事情,反而專注于自己的失敗體驗。 若你覺得自己的生活需要進行反省,請讓它成為一種習慣。 方法: 請從一句話日記開始,我是從朋友那里學到這個小技巧,基本來說,這是養成反省日記習慣的輕松方法。 反思日記最直接就是寫感受寫情緒,當回頭再看的時候,會發現,原來自己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會產生相似的情緒反應。 當你想養成一個習慣,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從低難度開始,最好是不費吹灰之力。 如果一件事開始就得消耗你的大量意志力,才情愿去做,那么最后一定就告別這事了。 你會愛上這個習慣的,尤其是當你能回顧一年的日記內容時。 育兒知識僅僅是知識,自我成長才是終極的育兒之道,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才最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