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心氣常順,百病自遁。(明·蔡清《密箴》)。 【釋義】經常保持心情舒暢順意,許多病就不會發生。 【原文】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莊子·天道》)。 【釋義】水平靜無波如鏡則更清爽明徹,人的精神心智更要養成如水鏡這樣清明。 【原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淮南子·原道訓》)。 【釋義】人的養生常保持心神的清靜無雜念,這也是天地間生物的本性。 【原文】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春秋戰國·《內經·素問·痹論》)。 【釋義】心神清靜則神氣潛藏于內而安,心神躁動則神氣易消亡而多病夭壽。 【原文】安床厚褥,不得久宿。(漢·焦贛《易林》)。 【釋義】安適舒美的床鋪和厚實的被褥,不可長期作睡臥之地。 【原文】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內經·靈樞·天年篇》)。 【釋義】人的心神如喪失則將死亡,人的心神相得而健常,則生命可存。 【原文】呼吸精氣,獨立守神。(《內經·素問·上古天真大論》)。 【釋義】善養生者常習練靜功,使精氣內外交流,獨立練功守護神氣。 【原文】治病之道,氣內為寶。(素問·疏五過論) 【釋義】治療疾病的關鍵是使人體臟氣內守。 【原文】偃勿如伏,仰勿如尸。(明·方孝孺《遜志齋》)。 【釋義】睡覺的姿態不能取像尸體那樣的挺直伏面,也不能像尸那樣仰面伸直四肢側貼而臥。 【原文】太饑傷脾,太飽傷氣。(《老老恒言·飲食》)。 【釋義】人如過度饑餓則可傷脾胃。過度飽食則可傷元氣。 【原文】善養生者,必寶其精。(明·張景岳《類經·一卷第一》)。 【釋義】善于養生的人,都必然視精氣精液為至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