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矢數有道患腸傷寒病住在他恩師的醫院里治療。某天,其學友大塜敬節接到矢數有道病態嚴重的通知,就前往市谷某町的醫院隔離病室探望矢數有道。 大塜敬節在醫院隔離病室中看到矢數有道滿頭汗出如雨,四肢冰冷。矢數有道因為高熱不退,所以心情郁悶,認定自己是難治的附子證。刻診所見,脈數每分鐘120次,沒有出現腸傷寒病的相對遲脈。體溫39以上,但是口不渴。矢數有道說自己今天早晨開始出現強烈的心悸亢進,一小時前接受葡萄糖與林格氏液的皮下注射時,發現在注射藥液的大腿內側注射以后一直高高地隆起,想必自己身體對這些注射液完全不能吸收。矢數有道自認為注射液不能吸收一定是由于自己心衰到了極點,一想到身體如此狀態,就緊張得全身汗出如水。小便情況也不正常,今晨起一次小便也沒有。 面對如此的高熱、肢冷、心悸、、小便不利、汗多而不口渴的病癥,應該如何展開方證辨證? 大塜敬節果斷地告訴矢數有道,不是附子證,而是苓桂類方證。 傷寒論第73條云:“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大塜敬節一開始就敏銳地抓住了條文中傷寒(發熱)、脈數、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等幾個關鍵的主癥,直觀地作出了茯苓甘草湯證的診斷。要做到這一點,先決的條件是,要對苓桂類方的治療目標爛熟于心,它們是:心悸、小便不利。要全方位地把握苓桂類方證也可以出現在外感發熱的過程之中,這時候病人的脈象是數脈。除苓桂甘棗湯以外,苓桂類方,甚至苓芍類方證中都可以具有發熱一癥;再還要熟悉同類的苓桂類方證之間的類證界別,同樣是發熱汗出小便不利的病人,口渴的是五苓散證,不渴的是茯苓甘草湯。 傷寒論中厥乃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并將厥分為寒厥、熱厥、水厥、痰厥、血虛寒厥、氣厥、蛔厥、臟厥。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298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351條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條)。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350條)。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356條)。 在傷寒論的八種厥證中,水厥在后世的著作中很少論述,從大家塚節的醫案中可以看水厥在漢方家的思維中仍處在邊角料的地位,對水厥的認識仍表淺。現認為其腹證多由震水音,按之有臍悸動(腹主動脈的亢進)。脾傍中以灌四肢,水飲阻滯則陽氣礙而不行,肢末無血以濡養,無氣以溫煦,出現了四肢厥冷。陰陽的偏頗失衡或陰陽虛滯,導致陰陽正氣不能正常的交合匯聚出現不相順接,出現厥證。 你們點點“分享”,給我充點兒電吧~ |
|
來自: eight_mile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