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閱讀的力量 ○ 果媽閱讀 自《尋夢環游記》上映以來,我一直心心念的想去電影院,看一場一個人的電影。前天,在影院,我鄰座的女孩兒也是一個人。我倆不約而同地,從輕聲哽咽,到掩面哭泣。 當電影散場,我倆一直等到曲終人散才離開,紅著眼睛相互對望。那一刻,無聲勝有聲…… 走出影院,雖然北京的冬天很寒冷,但我的內心卻是暖暖的,耳邊依然回想著《Remember me》的歌聲,在影片里,我找到了久違的溫暖,關于愛、記憶、家庭、夢想、親情和生死…… 《尋夢環游記》講述了一個好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來自墨西哥的小男孩米格,他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歌王那樣的人物,但他的家族一直以來禁止音樂,為了尋夢,在亡靈節上他無意間通過一把吉他,穿越到了逝者的亡靈世界里,他一邊追尋自己的夢想,一邊重拾與過去親人的聯結,在選擇親情還是選擇夢想的兩難道路上,他帶著我們從中找尋到了人生的意義。 這部電影可圈可點之處非常多,影片的中文名字翻譯《尋夢環游記》,它的英文名其實是《Coco》,看到最后,我才明白這個英文片名的意義所在,因為這個故事不單是尋夢,更是尋找與親人的聯結,而老祖母Coco就是穿起整個故事的中心人物。 看起來電影講述了一個俗套的故事,實際上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它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層層被打開,隱秘著的一個個主題被故事全新詮釋出來,滋養著我們的心靈。 01 主題之一:夢想 小男孩米格,從小懷揣音樂夢想,卻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原因是曾曾祖父當年為了音樂,拋棄家庭,曾曾祖母一個人帶著孩子艱難地生活,依靠做鞋辛苦度日。從那以后,音樂就成了家族的禁忌。 當奶奶摔碎了米格的吉他,那一刻,打破了米格的夢想。為了追尋自己的夢想,他毅然決然、不顧一切地要做自己。這時候的他,就是無數年青人的象征,有著對夢想的熱情和執著的追求,不惜犧牲一切代價做自己。 看到這里的那一刻,我也不理解家人為何要反對,看起來就跟現實生活中,禁止孩子做自己的家長一樣,那么專制、愚昧、不懂孩子……米格當然要離開他們,去尋夢,我內心是很支持他尋夢的。 但是,一場意外降臨了。通過一把吉他,米格無意間闖入了亡靈的世界,故事開始翻轉,這一刻,尋夢這個套娃被打開,逐漸露出里面的親情。 02 主題之二:親情 面對親情與夢想的沖突,米格聽從歌王的指引選擇了夢想,這個看似正確的選擇,在亡靈世界一次次被顛覆。 米格如果想要回到生者的世界,需要得到故去家人的祝福。這樣的祝福儀式,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家人祝福的條件是禁止米格觸碰音樂,結果剛回去,米格不甘心,又一次觸摸吉他回來了。 在亡靈世界里,家人們四處尋找米格,在故事的推進中,米格忽然意識到,夢想和親情之間,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追夢重要,而親情同樣重要,沒有家人祝福的夢想是有遺憾的。 當米格的思想發生變化的同時,亡靈世界的家人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第二次的祝福,沒有提及音樂,而是改成了不許忘記我們。當卑鄙的歌王破壞這次儀式后,米格再一次留在了亡靈世界。 隨著故事的推進,家人們一起齊心協力,重新還原了整個事件,亡靈世界里家人們之間的誤會也解釋清楚,第三次,米格得到了無條件的祝福,帶著家人的祝福米格重返人世。 隨著這三次祝福的層層推進,我也被深深地療愈了,這個世界本不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就算夢想和親情曾經勢不兩立,但當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不放棄愛和親情,不放棄與家人的聯結,最終還是會得到家人祝福,這個時候,夢想和親情就會同在。 就像在《尋夢環游記》的結尾,米格沒有為了家庭放棄夢想,家人也沒有因為米格沖破禁忌而退讓,反而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一起成長,讓家族的隔閡消失殆盡,看到米格和家人一起享受著音樂的快樂,享受著濃濃的親情之愛,夢想和親情這兩個主題完完全全融合在了一起。 03 主題之三:死亡 隨著米格進入亡靈世界,最核心的那個套娃被打開,故事的第三個主題如何面對死亡觸動到我內心最最柔軟的部分。 1 重新看待死亡 在我接受的教育中,從來沒有過生命教育的課程,對于死亡,家人的談論也是諱莫如深,我們忌諱死這個字眼,死亡成為了一個“不吉利”的話題。然而,死亡又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每個人都逃不開的命運。 在我的生命中,歷經過最最刻骨銘心的死亡是我姥爺的去世,到現在,我仍然記得5歲的我,第一次面對親人的突然逝去,在遺體告別室放聲大哭,抓著棺材不讓姥爺走。那個時候我認為,死亡就是終結,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我再也不能擁有姥爺溫暖的擁抱。 當我的生命中一個又一個熟悉的親人離去的時候,那種痛,依然刻骨銘心。唯有在清明,燒紙錢、擺供品、去掃墓,以懷念故去的人還能稍稍得到慰藉……還記得,小時候還會跟著父母在清明去上墳,跟逝者說說話兒,可是長大了,這些記憶反而淡去。想到這兒,眼淚又一次止不住地掉下來。明年的清明,我要用儀式感來彌補這些年的缺失。 影片的背景是墨西哥文化,這里提及了墨西哥的傳統節日——亡靈節,亡靈節是墨西哥人合家歡聚、悼念逝去的親人的日子,比起我們清明節的莊嚴肅穆,墨西哥的亡靈節更像是一場對生命的狂歡,他們張燈結彩,喜氣洋洋,他們認為在這一天亡靈會穿越,與親人相認團聚。 片中的亡靈世界并不是陰森恐怖,而是熱鬧非凡,對亡靈的具象化設計,讓我們真實地看到了另一個世界,他們穿著逝去時的衣服,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他們的形象雖然已經成了骷髏,但還是有情感有愛有思想的人,那些血濃于水的親情不是死亡能夠切斷的。這個場景,讓我克服了對于死亡的恐懼,傳遞了一個積極向上的生死觀。 正如墨西哥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曾說:“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 2 生命的終結不是死亡,而是被所愛的人遺忘 在《尋夢環游記》里,一個人會死亡兩次,第一次是失去生命,第二次是被徹底遺忘。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記住你的時候,你也將從這里徹底消失,我們稱其為終極死亡。 小說《龍族》里有一段對死亡的描述: 有人說人會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斷氣的時候,從生物學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時候,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然后在社會上他死了,不會再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的時候,那時候他才真正的死了。 它們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主題:生命的終結不是死亡,而是被所愛的人遺忘 。 當豬皮哥躺在吊床上,在埃克托的吉他聲中灰飛煙滅的時候,這個場景讓我心碎,但從另一個方面看:對于逝去的親人來說,只要你不忘記他們,他們就永遠生活在那里。這對生者來說是多么大的一個安慰。 究竟是否真正存在亡靈世界,我們當然無從知曉,但我相信生者需要亡靈世界,那些逝者其實并未真正離開,他們只是以另一種形態存活在另一個世界中。在死亡這件殘酷的事情面前,生者只有記憶這一件武器可以使用。 三毛說過:如果一個人的聲音和足跡,能被另外一個人永遠地銘記或懷念,這就是永恒。 每個人都不是孤獨地存活在這個世界上,與自己的家人,愛人相互關心,賦予人生溫度,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04 主題之四:愛與希望 路易莎.梅.奧爾科特說過:愛,是我們死去時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它能使死亡變得如此從容。 正因為每個人的終點都逃不過命運,我們才需要更加珍惜當下,雖然生與死之間隔著太過殘酷的距離,但總有一些美好的記憶是穿越生死的。當逝者離去,我們對他們最大的牽絆便是讓他們“活在記憶里”,愛與希望才是永恒的主題。 在我們的每個人的心里,都有沒有忘記的親人,可能是父母和長輩,也可能是身邊的朋友,讓我們帶著對他們的愛和希望,好好地生活下去,當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看到我們的生活,也會為我們感到開心。 最后,我想起了喬布斯,正因為喬布斯為皮克斯打下來很好的基礎,實現了動畫電影票房、技術上的飛越,為我們呈現了如此精彩的電影,喬布斯雖然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但在我的記憶中他還會一直存在。 好電影,它能讓我們慢下來,去思考、去感受、去回憶!一部好的電影,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靜下心來,去電影院享受一次電影之旅吧! PS.強烈推薦大家帶孩子來參加本周日在北京的張爸爸魔法故事會,其中有一個故事《爺爺的肉丸子湯》,張爸爸會用他獨有的方式演繹這個溫情的故事,帶給孩子不一樣的生命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