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節氣立秋,在過去幾年的物候日志專欄中我曾說過,節氣立秋所描述的是太陽到達黃經135°時,對地球的北半球所產生的能量影響變化節點,并不是氣象學上所說的秋天。所以,秋令六氣中的立秋、處暑期間,天氣一般還會是比較炎熱,可以說是酷暑的尾聲。 在清代戲劇家孔尚任所著《節序同風錄》中提到,農歷六月初六天貺節,要“暴曬衣裘、書畫,免黴。曬燥入櫥,拌以蕓香或樟腦,辟蠹魚。”進入中伏后,艷陽天多了,確實是曬衣、曬書的時節,曬好的衣物與書卷墨寶,需熏香防蛀,所以,防蠹魚香成了立秋前后家用的日常。明代江南文人屠隆在《考槃余事》卷一“藏書”中也提到:“藏書于未梅雨之前,曬取極燥,入柜中以紙糊門,外及小縫,令不通風,蓋蒸汽自外而入也,納蕓香、麝香、樟腦可以辟蠹”。雖然這段文字寫的是梅雨之前的藏書細節,其實,在梅雨前,梅雨后曬書、藏書已是歷代藏書家很講究的傳統,所以才有那么多珍貴的歷史古籍在民間保存至今。我的老師吳清先生每年都會為一些書畫藝術機構或藏家做一些防蠹魚香包,掛于衣櫥書柜中,可免蟲蛀。 制墨時,在墨中加入的香藥 在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中,墨品里所摻入的香料其實也有此功能。海派文人追求精致,講究用墨用紙,形成了曹素功、周虎臣海派筆墨傳承。其中,曹素功墨錠就有聞之無味,磨墨飄香的特點,以研磨墨錠出來的墨汁書寫墨寶,保存妥當的話,就很少有蟲蛀現象發生。 李孝美《墨譜法式》敘藥 本期題圖中的墨品,是徽墨藝人馮宜明先生所制《明墨集萃》中的一笏“大國香”。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墨品中,冠以香名的墨有許多,如“龍香劑”、“菊香膏”、“ 麝香月”、“蘇合香墨”、“寒香”、“京香墨”等等。不僅是名字里有香,制墨原料中也確實需要摻入香藥。據宋李孝美著《墨譜法式》卷下“敘藥”中錄有:甘松、藿香、零陵香、白檀、丁香、龍腦、麝香、郁金、丹皮、蕓香等,都是傳統的和香用香藥。其中,丁香、檀香、龍腦皆有驅蟲、防蛀的功能,蕓香則是自古公認的防蠹魚香藥,文人藏書之處就有“蕓臺”雅稱。宋代文人梅堯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題之二西齋》詩中云:“靜節歸來自結廬,稚川閑去亦多書。請君架上添蕓草,莫遣中間有蠹魚。”那么,辟蠹魚的蕓香是什么香呢? 《香乘》中關于蕓香的記載 至今,香料學者們對古籍中的蕓香到底是哪種香尚有爭議。目前一部分學者認為,蕓香為蕓香科蕓香屬莖基部木質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七里香、香草、蕓香草、小香茅草、野蕓香草、石灰草、臭草等,其根系發達,支根多,根皮淡硫黃色,植株高達1米,各部皆有濃烈特殊氣味,但據說實驗下來,驅蟲防蛀效果并不明顯。 也有些學者認為,禾本科香茅屬的草本植物蕓香草也可能是古籍中記載的蕓香,云香草原產于地中海沿岸,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我國。第三種說法認為是報春花科珍珠菜屬植物靈香草,中國古代四大藏書樓之一的寧波天一閣,就是采用了靈香草作為特效防蟲蛀的香藥,使大量珍貴典籍得以完美傳世。但靈香草又被認為是零陵香,所以,對于到底哪種蕓香才是驅蟲防蛀的蕓香,莫衷一是。但古籍所載,蕓香散發出的清香之氣經年不散,能驅蟲防蛀,古人常把蕓香草夾在書中,書卷展開清香襲人,也無蟲蛀,是收藏紙質書籍時的首選香品,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話題。 從以香祭祀,到以香染衣、以香凈室、以香入墨、入紙、入酒、入茶、入藥……從尋常百姓到文人士夫,中華傳統用香的文化滲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不了解中華香文化,就不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而江南傳統文人香事,又是其中傳承最系統,內涵最豐富的地域文化代表。“忠厚傳家遠,書香濟世長。”如果家族追求成為“書香門第”,不了解一點傳統香文化,總是有所欠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