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小紅書@world-traveler旅行者 有人說:「世上有許多種香:花香、飯香、檀香......,而最耐人尋味的是書香?!?/span>這里的書香并不是意象說法,而是書真能發出它的香味,那么此香來源何處?且來探究一番。四月發現書香的秘密原是一種古時叫蕓香草的植物。 因當今蕓香草有同名異物的存在,所以古時保存書籍的蕓香草其實是現如今的靈香草。

萬物在古人的眼里,都是詩情畫意的存在。 蕓香草(今靈香草)最早記載出現在《禮記·月令》:「(仲冬之月)蕓始生?!?/strong>鄭玄注:「蕓,香草也。」  古人愛書,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亦云:「古人藏書辟蠹用蕓?!?/strong>但其實蕓香草(今靈香草)本身存在著淡淡青草香,并沒有濃郁的芳香。
 原來是因新鮮的靈香草水分充足,含有香味的成分被鎖在水分中,當水分蒸發后香味才會顯現。
 它留香能力強,久存不散,可維持三十多年,且無毒無副作用,能夠防蟲、驅蟲,是健康又環保的殺蟲劑。素有「南國書城」美譽之稱的天一閣,大部分藏書保持完好,三百年來書不生蠹全賴此草之功效。
 天一閣是明朝兵部范欽的私人藏書樓,藏品豐富,不少是珍貴孤本。但因當時條件限制,書籍很容易就遭受天然災害或蟲蟻等生物的破壞。 范欽偶然發現他隨手采摘的無名小草當書簽,居然使那本書在眾殘損的古籍中完好保存下來。清代詩人袁枚有詩:「久聞天一閣藏書,英石蕓草辟蠹魚?!?/strong>說的便是范欽此舉。 現如今存在兩種常見的蕓香草,一種是禾本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多分布在陜西,四川等地方,葉片呈狹線形,本身存在香氣。 另一種為報春花科的靈香草,分布在廣東、廣西等地,葉片類似橢圓,邊緣有褶皺呈鋸齒狀。 那為何說后者就是藏書法寶中的蕓香草(今靈香草)呢?專家也是查閱了大多資料,從蕓香草的外形、生長地理位置等對比了古時蕓香草與靈香草。范欽是在廣西做官的時候撿了這小草當書簽,正符合靈香草的生長地。 據《夢溪筆談·辯證一》描述,蕓草「葉類豌豆,作小叢生,其葉極芬香,秋間葉間微白如粉污」。其狀態與靈香草相匹配,極其容易混淆的小草終于有了歸屬。 自古有一詞「書香門第」,蕓香(今靈香草)與書結緣,便與文人墨客息息相關。如古時藏書之地為「蕓臺」、「蕓閣」,書的雅號可以稱為「蕓軼」和「蕓編」,書齋可叫做「蕓窗」和「蕓館」。 蕓香(今靈香草)成為文房專用的妙物,香爐在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人們也可以將蕓香草放入其中,全了香味與雅興之道。「前年題名處,今日看花來。一作蕓香吏,三見牡丹開。」白居易曾做過「蕓香吏」,這官職其實就是古代的校書郎。

 古人重視讀書官吏,作為書籍的保護者,蕓香草(今靈香草)成為熱門的香料。《紅樓夢》中有提到蕓香作為名貴香的難得,寶玉讓茗煙去買香,說需要的是「檀」、「蕓」、「降」,這里的「蕓」就是「蕓香」。 余秋雨先生曾在《風雨天一閣》中所提到的錢姑娘,與蕓香草(今靈香草)也有段傳奇淵源。她心念天一閣的護書法寶「蕓香草」(今靈香草)功效,故取「繡蕓」之名。后嫁給了天一閣范家,以為便可看見自己念想的蕓香草(今靈香草)。誰知范家家規是不允許婦女登閣,愿望落空對于繡蕓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而她死后的訴求便是葬在天一閣附近,這也真實地反映了嗜書如命的人對蕓香草(今靈香草)的執念之深。蕓香草(今靈香草)的功效也不僅僅是作用于書籍,它全草干后芳香,現代人愛戴的菩提就常用它來防潮。古時民間婦女用以浸油梳發或置入箱柜中薰衣物,香氣經久不散。這一項做法沿用至今,廣西大瑤山里的村民可謂是家家都有靈香草。 宋《圖經本草》載:「零陵香,今湖、嶺諸州皆有之,多生下濕地。葉如麻,兩兩相對,莖方氣如蘼蕪,常以七月中旬開花,至香,古所謂熏草也,或云,薰草亦此也?!?/span> 現如今它可用于牙膏香皂的添加劑,也可作加工煙草及化妝品的香料。 萬物皆可入藥,蕓香草(今靈香草)在藥用價值中,性平,味辛、甘,有具散風寒、辟穢功效。可治感冒頭痛、上氣腰痛、胸悶腹脹、牙痛,咽喉腫痛,蛔蟲病等癥狀。有資料記載:「全草含芳香油0.21%,可提煉香精,有類似于香豆素類物質,也是飲料的調味劑,是麻辣火鍋和鹵水運用普遍的一種香料,用量在3-5克,有增香作用?!?/span>沒想到古時的「樟腦丸」在現代卻成為了舌尖上的美味。

上圖:微博@天涯有緣百草良藥 下圖:小紅書@愛神的小草莓
藥粉們,一定一定要記得【星標】置頂芍藥,或者動動小手指,隨手點一下文末的【在看】,否則你也許看不到芍藥的推送了,你想失去我這個小可愛嘛? 本文照片僅作素材使用, 不視為與圖中人物建立任何商業合作關系,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