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很早以前,高陽人吃井水。那時的地下水很豐富,豐富到用鐵鍬掘一個小坑,不一會就能蓄滿水。吃井水現在想起來畫面很美,在布滿青苔的井沿上,吱呀吱呀的搖著轆轤,再把水簸箕里的水,倒進自家的水桶里。再加上垂柳炊煙的襯托,整個一世外桃源的意境了。 其實則不然。 井水里什么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有。老鼠,蛇,青蛙,或者死鳥的尸體。那時的人們不能預想到如今的飲用水會遭受到這么令人驚愕的污染,以為自己吃到的水是非常骯臟的,所以在時代進步的同時,每個村莊都打了深水井提供給村人們飲用水,這就是我們還能有時聽到的洋井這個名字。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我們村第一個提供飲用水的洋井就在當街,還用紅磚給它砌了一座圓形的小房子 ,非常漂亮,也非常醒目。要知道那時的村莊里,都是老式的藍磚房,這間水房,算得上是十分新潮了。 每天早上是村里人接水的時間,你不用擔心醒不了聽不見,村里的高音喇叭會霸道地驅趕走你的睡眠。辛勤的人永遠是令人敬佩的,當你揉著惺忪的睡眼,挺不情愿的挑著水桶,制造出吊耳當啷的聲響,邁著迷蹤步奔水井走去的時候,他們已經顫顫巍巍地挑著水回家了。 挑水走路,是我認為很美的一種勞動姿態,絲毫不遜色于秧歌之類的舞蹈動作。因為你要控制自己的走路頻率,努力使之與水桶的搖擺速度同頻,這樣水桶里的水才不會晃蕩出來,落在別人眼里,那就是鼓點舞步一樣的韻味,就像一個個美麗的波紋,在水面上悄無聲息地蕩開。 我從小就是懂事的孩子。這并不是自吹自擂。記得我當時也是每天早早的爬起來,站在街頭等有人挑完了水,就借來水桶,乖巧的站在接水的隊伍里排隊,等到哥哥挑完一趟水回來,我早就給他接好了滿滿的兩桶水,擺成一扁擔長的距離等他挑走了。這樣能節省出好多的時間。對于幾歲大的孩子來說,挪動一個裝滿了水的水桶,那絕對是具有了相當大的難度,好在我聰明機智,不求人,就自己喊了號子,在吭哧吭哧的推動水桶的同時,哀怨的目光四處亂飄,然后就有不知道哪位叔叔爺爺粗壯的大手伸過來,幫我輕松搞定。 當街這個洋井使用的時間并不長,也就兩三年的時間吧?由于地下水被大量使用,又趕上連年干旱,很快這個井里就沒有水了。村里在村外重新打了一眼井,但是水質并不好,大家都到很遠的地里去馱水。就是車子的后座上,幫上一把破掃帚,水桶拴在掃帚上,沒有扁擔好控制,到家剩下半桶水就很不錯了。好在這種情況并沒有持續很長的時間,時隔不久,村里就開始埋設管道,我們開始進入自來水時代。值得一提的是,扁擔水桶并沒有隨著這個時代的到來,退出歷史舞臺。由于最初大家對自來水的錯誤認知,水道的埋設并不是十分理想,等到夏天大家用水量增加的時候,地形高的家庭還是吃不到水的,這個時候,扁擔水桶便又重新派上了用場。不過此時總還是偶爾并不經常,已經沒有了那種艱辛困苦的感覺。 每一位農民的肩膀,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筐頭,扁擔,繩袢的千萬次勒壓,令它們堅韌不拔。夏收秋收,那一粒收成不是通過這肩頭運送回家的?挑水說起來不過是這部偉大樂章的一個小曲調,不過是這顫顫巍巍的韻味,才會令我深深懷念,總不肯從我的記憶中抹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