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即氣”,是張載(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所提出的哲學命題。 “太虛”一詞最早見于《莊子·知北游》:“是以不過平昆侖,不游乎太虛。”“太虛”在這里是指極端虛無的處所,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哲學概念。 實際上,“太虛”作為一個道教術語,它指的是老子、莊子所說的"道"。 漢初的《素問·天元紀大論》提出“太虛廖廓,肇基化之,萬物資始,五運終天”的太虛化生的觀點,太虛才成為一個真正的哲學概念,意涵是指空寂深遠的宇宙的初始狀態,也就是萬物得以生成的本原。 既然是本源,那么就有了這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 張載認為太虛是天地的始祖,天地皆從太虛之中來。“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這里有述說了“太虛”和“氣”的關系,無形和有形的關系。 在張載看來,氣是有形有象的,太虛則是無形無象的,無形無象的太虛,是氣的本體。氣因其或聚或散的不同變化形式而有不同的存在狀心:氣聚則凝聚為物,氣散則回歸太虛。 以上是一種形而上的看待,那么動態辯證如何看待呢? 太虛是永恒的宇宙本體,而聚散變化的世界萬物,則是氣的存在的暫時形態,即所謂“變化之各形”,太虛是散而未聚之氣,待其聚,則為氣。這就是張載的“太虛即氣”的思想的基本內涵。 由無形而到有形,或許這“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或“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亦可解釋其關系吧。如此來看,有無相生相克,聚散運動變化發展,或許這也是道家練氣,儒家理氣,風水師的相術,醫術的氣脈等傳統國學的理論基礎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