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師,師從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善于運用經典中醫思維,辯證論治各科普通疾病和疑、難、雜、急、重癥。 ◆ ◆ ◆ 2002年本人被廣州中醫藥大學錄取,多年的夢想終成現實,感覺就像阿里巴巴叩開了寶庫之門,滿目珠璣,喜不勝收。入校后,我們處處感受到鄧鐵濤老教授的關懷。鄧老說的話,我不但做好筆記,而且牢記心里。后又拜讀其著作,受益匪淺。中醫怎樣學?我心里逐漸有了底。 和中醫戀愛,結婚 在與我班的座談會上,鄧老說:“要和中醫戀愛,結婚,結婚后不要離婚,要生小孩。”多么淺顯、明了而又深刻的比喻!只有熱愛中醫、親近中醫才能學好中醫,才會有所收獲。 愛生情,情生趣。熱愛某種事物,便會產生感情,有了感情,便生依戀,有了依戀,便生執著,便會陶醉其中,興趣自生,人以苦而己為樂也。縱觀中醫史,幾乎所有的名醫都是在對醫學的熱愛與執著追求中、在長期深入的實踐探索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學習中醫,沒有對中醫的熱愛,學習過程中就找不到情趣,就會味同嚼蠟,就無法把中醫學好學透。 鄧老一生,成果累累,根源何在?就在于對中醫學的熱愛與執著追求,不但如此,還從更高的境界來關心中醫的發展,他在給1982年級全體同學的信中說”歷盡劫難的中醫學,20世紀己重新站在騰飛的起點上,還需要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青年中醫作為振興中醫的先鋒,這些先鋒,對中醫應有執著的愛……。這不是高不可攀的,就怕決心不大、骨頭不硬、方向不明,對祖國、對社會、對人民、對幾千年岐黃之術沒有熾熱的愛。”這不是一般的情與愛,這是大醫之”大愛”,這是大醫之”深情”。 重視哲學,底蘊寬厚 中醫的產生與發展與哲學緊密相聯,正如鄧老所說,《內經》充滿哲理,其理論的產生與古代哲學有淵源關系。并且認為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的爭鳴亦與當時哲學上的爭鳴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中醫學是醫療實踐知識與哲學思想相統一而產生的科學理論體系和科學思維方式。學習中醫,有哲學的指導,就如有一條線索牽引,思路清晰,再復雜的情況也能理出個子丑寅卯來;失去了這條線索,學到復雜處,思維就如一團亂麻,越理越亂。因此,要學好中醫,必須學習古代哲學。 鄧老非常重視哲學的學習與應用。鄧老在上世紀救亡運動、進步文化的影響下,接觸、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他“深深覺得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我學習和鉆研中醫學有很大的幫助,同時發現中醫學中有不少符合辨證唯物主義的內涵,從而增強了為中醫藥而獻身的決心與信心。”并且一針見血地指出:”100年前中醫的改革開放就開始了,但未有新科技的成就,沒有唯物辨證法作指導,是終未能找到出路的重要原因”。鄧老提出以”五臟相關學說”取代”五行學說”,可能就是受辨證唯物主義哲學指導的結果。 中醫理論與一些重要的哲學觀點非常吻合。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有兩個:”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中醫理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的”五行學說”即與”普遍聯系”的觀點吻合,而”治未病”(包括”未病預防”和”己病防變”)的思想,就是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等等。盡管如此《內經》時期的哲學不能與現代哲學劃等號,畢竟前者是樸素的,后者相對更完善,前者是學習中醫、加深理解的理論基礎,后者是推動中醫發展的思維動力。因此,在重視前者的同時,還應重視后者的學習。 知識要有深度,也應有廣度 中醫理論形成于中國古代,由于生產力還不發達,社會分工尚不具體,因此古代科學相應地具有綜合性。 秦漢時期形成的中醫學理論,上涉天文、下獵地理、中及人事,哲學、文學、史學、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幾乎無所不包。并且其在發展過程中還不斷融進新的內容。中醫學的綜合性決定了他的學習者必須涉獵廣泛,具有寬厚的文化底蘊。中國歷史上的許多大醫,都是文化修養很深厚的人物,故中醫又有”儒醫”之稱。 鄧鐵濤教授在《萬里云天萬里路》中說”學醫后感到文化基礎薄弱,遂饑不擇食的看書,文、史、哲及其他自然科學知識等都看,……初步養成了自學的信心與習慣”。同時指出:“讀書亂不好,但讀書雜有好處,知識既要有深度,也應有廣度。積累知識好比建筑金字塔,底寬頂尖,乃能巍然屹立。” 鄧老博覽群書,文、史、哲、醫,無不淹通,更能與時俱進,融匯新知,造就了他淵博的知識和寬廣的眼界,形成了鄧老的學術特色和臨證風格,終成一代中醫大師。 “經典學好了,其它問題便好解決”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此話生動說明了源流關系中源的決定性作用。 中醫書籍浩如煙海,個人的精力有限,全部學習研究難以實現。作為學生,最好的辦法是抓住經典,學深學透,這樣就抓住了中醫的”根”,順藤摸瓜,學其它就容易了。因為經典為源,其它為流,經典為根,其它為枝為葉,源活才得流清,根深才能葉茂。學好經典,是學好中醫的根本所在。 鄧老學醫之始,對經典下過苦功,學得扎實,為日后實踐打下了堅實基礎。對此他深有體會,并勉勵后學要重視經典,勤勞向學。在與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屆非醫攻博班的座談會上,鄧老說“學中醫要重視四大經典的學習,經典學好了,其它問題便好解決。學經典要勤奮,要熟記背誦。現在學生課程多,時間不夠,怎么辦?就在通讀的基礎上選重點背,要背一定量的內容。”并且說了為什么要重視經典的道理。這說明鄧老目光深邃,看到了問題的根本,抓住了中醫的”根”和”源”。 鄧老的講話直接指導著我后來的學習。學經典時,我將其擺在首位,花的時間最多,力求鉆深鉆透。采取的方法有:①書備床頭,方便翻閱;②床移窗下,晨光照面,見光起舞,背誦記憶;③利用空隙,茶余飯后,誦讀成趣;④晚自習多半時間用來鉆研經典;⑤重要內容抄在小本子上,隨身攜帶,坐車、等人或閑暇時拿出來誦讀記憶。天道酬勤,一份功夫終有一份收獲。后來給人看病,屢獲成功,多得力于經典之學。 經典內涵豐富,表達精練,需要反復多次地學習、理解、運用,才能弄透、記牢、用活,因此,還得注意一個”勤”字。 理解透,編歌訣 中醫學內容龐雜,又強調辨證論治,需記的內容多,并且難以記牢,許多學生都感到頭痛。找些好歌訣背涌無疑是個好方法。座談會上,鄧老介紹背歌訣,并且說記憶最牢的是自編的歌訣。編歌訣的過程就是一個理解消化的過程,再概括成歌訣,當然記憶最牢。編歌訣雖然辛苦,也是一件苦中有樂、樂在其中的事情,特別是編得精訣、妙訣、一下記住很多內容時,成就之喜悅感油然而生。這點我在學習中深有體會,下面舉幾例以拋磚引玉: 七寶美鬢烏發用,何何首烏不補骨脂歸當歸服茯苓狗枸杞兔菟絲子牛牛膝,肝腎不足須發白,夢遺滑精齒牙松; 通竅活血湯,頭面疲阻方,大大棗將生姜射麝香桃桃仁吃赤芍,蔥老蔥花紅花拌酒黃酒嘗; 復元活血湯,跌打疲損立,將軍才柴胡穿甲,草甘草嘍瓜蔞哄紅花逃桃仁歸當歸; 等等,較易上口,誦讀成趣,容易記住。 另外,鄧老的方,我也全部將其編成方歌,并把辨證加減用藥也編了進去,記憶起來相對容易,如: 硬皮病方:硬皮六味合太膠,補腎養肺健脾好。胃陰虧加解金釵,痰濕橘絡百菀爪;血淤丹參合牛膝,酸棗血藤心血少;氣虛加芪舌淡桂,腎虛鱉甲鹿角膠。 甲亢方:甲亢用生脈,慈草加消瘰。肝郁郁金或四逆,心悸失眠棗柏藤(酸棗仁、柏子仁和夜交藤);煩燥驚惕麥芽棗,汗多浮麥糯稻根;突眼木賊白蒺藜,手顫鉤首芍血藤;氣虛芪爪術苓入,‘腎虛楮兔貞旱蓮;血淤丹參丹皮添。 不懂臨床就會走歪路 鄧老說:“理論上有所收益,只是得到一半,更重要的另一半是實踐。指導不了實踐的理論、實踐證明不了的理論,是空頭理論,或只是設想而己。”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知識來源、作用以及提高的途徑和規律。學習中醫猶需如此,只有回歸臨床實踐、所學才能被驗證、鞏固,才能獲得新知,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從而推動中醫發展。 因此,鄧老告誡我們:“不懂臨床就會走歪路”。怎么辦呢?要“跟名師,多臨證。”許多老師都告誡我們,患者不是按照書本來生病的。可見書本與臨床仍有一定區別。“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書本只是基礎,與臨床結合才是坦途,輕視臨床,中醫便找不到出路。 鄧老不但在臨床帶教中手把手地教我們把脈、望舌、查脊、推拿以及診斷治療思路等臨床實踐技能,還指導我們也要多跟其他老師臨證。我先后跟了七位老師,做了兩本筆記。后在臨床實踐中用老師們的方法,效果頗驗。 熱愛中醫,事必親躬,生命不息,奮斗不己,著書立說,帶徒授藝,呼號上書,挽救中醫,可以說,中醫的發展離不開以鄧老等為代表的老一輩中醫學家的努力。在百年誕辰上,鄧老說僅僅1歲,還很嬌嫩!是的,老驥伏枷,志在千里,熱愛事業的人是不容易老的。看他那矯健的步伐,朗朗的精神,敏捷的眼光,清晰的思路,說話的底氣,實在看不出是人們印象中的百歲老人,這充分顯示出中醫大家的精神風貌以及中醫實踐的優越性。 ◆ “博客廳長”廖新波:醫生工作室和互聯網+是醫生多點執業的最好實現形式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