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字是時代的進步 文/生子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文字是傳承歷史和記錄文明載體,為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漢字之美,在于簡繁互補,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說明漢字一直處于不斷的變化中,也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于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文字簡化運動和白話文運動,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民國時期也推行過文字簡化工作,后因種種原因未能持續。 建國之初,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恢復經濟、發展生產的同時,組織廣大人民學知識、學文化,掃除文盲。拼音和簡化字,對于我們大面積的大規模的掃除文盲提高識字率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人用“三多五難”形容繁體字:“三多”是字數多、筆劃多、讀音多;“五難”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簡體字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如果不實行簡化字,不普及漢語拼音,掃盲和普及文化,以及提高全民的識字率,將成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港澳臺目前仍使用繁體字。中國大陸年輕的學生,有些繁體字可能就不認識了,既便見面認識,寫起來難度也很大,書寫的速度和精準度降低。好在現在電腦和手機都有文字軟件,簡體繁體可以互換,手機上的字典功能也比較全,查找書寫都比較方便。 漢字簡化可能確實利弊兼有,現在大家并不希望重新回去書寫繁體漢字,但盡量設法多認讀一些繁體漢字,所謂“書簡識繁”,還是有相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繁體字占據了中國文化史的大部分,你若研究歷史,看原版古籍書目,不認識繁體字是不行的,肯定理解古文內容有較深影響。 2020年9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