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出處:《傷寒論》 《傷寒論》我們介紹過很多次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作者張仲景有“醫圣”之稱,而《傷寒雜病論》有“方書之祖”之稱。 意思就是人狠、書狠!正所謂“人狠話不多”,《傷寒論》是條文形式的,就是某某癥狀用某某方,這就使得“條理清晰”。 非常符合實際臨床,根據我們的推測其實就是張仲景的“醫療記錄”,經常有不治、失治的說法,關鍵是在這之后,會再提出可能是什么問題,我又沒有繼續,有的什么方,效果怎么樣。 這就很犀利了,因為誰也不可能永不失誤,學習了避免前車之鑒。另外,誰也無法預料會發生什么,這就好像一個故事有兩個結局,另一個結局別人告訴你了,就有心理準備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說清楚了疾病是怎么變化的,這就好像給了你一本說明書,按照上面的來,什么情況就怎么樣。 這本書最最最重要的是,你只要按照上面的方子去用,療效基本可靠,屢試有效,從漢朝到如今,一千多年的實踐檢驗??! 所以有“經方”之稱,已經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經驗方”,而是“經典方”,只要是學中醫的,你一開口,下面就不用說了,懂得都懂。 比如你一說李白,只要是上過小學的,都知道唐朝的、詩仙、嗜酒,床前明月光、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不用重復。 里面的名方太多了,說些大家應該聽過的,小柴胡湯、理中丸、金匱腎氣丸。 今天介紹一個治療拉肚子的名方。 搜索微信公眾號:食物是最好的藥 加關注 2.適應證:表證未解,邪熱入里證 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 這些癥狀看起來一目了然,沒啥解釋的。 泄瀉對應西醫的“腸炎”,也就是拉肚子。慢性的叫慢性腸炎,急性的自然是急性腸炎,什么情況下發生?吃壞了東西!一般是不是吃完火鍋、自助餐、燒烤、吃多了辣椒之后發生的? 有沒有看出來?就是熱邪導致的!其實還有一種情況,食物變質了,這種一般夏天多見吧,還是熱導致的! 所以這個“下利臭穢”的意思拉出來的大便是黃臭的,黃是熱的意思。如果很急,就是黃糜,表達大便不成形,有濕的意思。如果水再多,就是下利清水,噴薄而出,跟稀泥一樣。 根據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葛根芩連湯對志賀氏菌、腸炎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 腸炎桿菌、大腸桿菌就不用我解釋了,志賀氏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常見病原菌。細菌性痢疾就是水樣瀉、發燒、惡心嘔吐、胃腸脹氣,對著上面看看,就是葛根芩連湯的癥狀吧? 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胃腸型感冒”,有的人感冒流鼻涕,有的人感冒卻是拉肚子。中醫理論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感冒就是外邪襲肺,從肺影響到大腸就泄瀉。順帶一說,還有通過調肺來治療便秘的,這也是其相表里的應用。 實際上,我們用這個方子不用管有沒有表證,只要是大腸濕熱,以拉肚子為主,就可以用。有感冒那就更好,一舉兩得。 葛根15g、炙甘草6g、黃芩9g、黃連9g。 葛根甘辛而涼。泄瀉陰傷、熱盛津傷,甘則生津、涼則清熱。辛則發散上行,一治表證未解,二將脾胃津液上送以潤咽喉,三又升提脾胃之氣以對抗泄瀉之下行而止瀉。 黃芩入肺解決胸煩;黃連入胃解決腹熱。黃芩、黃連味苦,苦能燥濕,故能止瀉。拉肚子得有水吧,燥濕那就沒有水了,中醫有“無濕不成瀉”之說,再有只要不一直往外漏水,疾病就不會發展到極端。 這就好像我們現在去醫院住院,不管有啥問題就要先輸兩瓶液的原因,補水!古代沒有那個條件補液,痢疾/腹瀉這種事情,只要一喝水,不管是溫水還是涼水,都會刺激腸道,而造成腹瀉。最后喝進來的都不一定都拉出去的多。 而且黃連一味藥就具有明顯的止瀉作用,專門有個中藥提取物叫“黃連素”。 ①用方要點:身熱、泄瀉(水樣瀉)、大便黃、苔黃。對應飲食不適造成的急性胃腸炎。 ②有中成藥葛根芩連片、葛根口服液可以選擇。 ③如果自己煎,那就提醒一句,先放葛根煮15分鐘,再放黃芩、黃連、甘草煮15分鐘。 ④如果腹痛明顯,加白芍9g;如果有突然腹痛向往廁所跑、肛門重墜的情況,加木香6g、檳榔9g;如果是吃多了導致的腸炎,加神曲9g。 |
|